從來有關於書的書,隻不過這一時這類書多了起來。在書店見到了大部頭的《中國藏書通史》,更風靡的,則是由域外引進的《閱讀史》。兩種都應當是有關“人與書”的書。關於書本身的書,古來有“書話”一體,其實所講的也往往是“人與書”的故事。近十年來讀“明清之際”,也不免對這類故事偶爾留意。情況似乎是,每到古人所謂“易代之際”,人與書的故事頓時有點慘烈悲壯的樣子,書的命運也較平世更牽動了讀書人的心,無論那書是否歸他們本人所有。
明清之際的士人就好講這類故事。有一種說法,曰古今書籍大厄有十,厄於水者八,厄於火者二,方以智以為這說法不大可靠。他做了一番統計,說前有五厄,即牛弘所說的“秦火也,王莽也,漢末也,永嘉南渡也,周師入郢也”,後又有五厄:大業、天寶、廣明、靖康、紹定。此外還有其他厄;他統計的結果是“朝廷書籍之厄,凡十有三”(《通雅》卷三《釋詁》)。說皇家藏書,口吻如說自個兒的家產,顯然有以書為“公共財富”的朦朧一念。那時節士人的談論這題目,無疑為了提示近事;更令士夫沉痛的,也隻能是近事的吧。錢謙益說,“甲申之亂,古今書史圖籍一大劫也。庚寅之火,江左書史圖籍一小劫也”(《書舊藏宋雕兩漢書後》,《牧齋有學集》卷四六)。其《黃氏千頃齋藏書記》敘述“有宋迄今”館閣秘書“存亡聚散之跡”,對甲申、乙酉之際京都的情景,痛心疾首,說有明二百餘載的積蓄,“一旦突如焚如,消沉於闖賊之一炬,內閣之書盡矣;而內府秘殿之藏如故也。煨燼之餘,繼以狼藉,舉凡珠囊玉笈,丹書綠字,梯幾之橫陳、乙夜之進禦者,用以汗牛馬、製駱駝、蹈泥沙、藉糞土,求其化為飛塵、**為烈焰而不可得。自有喪亂以來,載籍之厄,未之有也”(同書卷二六)。“煨燼之餘”雲雲,無疑在公然地說有明“內府秘殿之藏”厄於清軍的鐵蹄。盡管表述不免誇張,錢氏那種“地老天荒”之感,總應當是真實的。黃宗羲也在《天一閣藏書記》中歎息著“古今書籍之厄,不可勝計”,若幹著名藏書樓的命運,即在他的“記”中。由黃宗羲所記可知,不待甲申京城陷落,書籍的流散就已經在發生著,黃氏親見其流散的,就有越中鈕氏的世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