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見雲南的山水,多半有一種溫暖的調子,不那麽鋒棱峭利,也不曠遠迷蒙——當然,我所見確實有限,幾年前到過的昆明、思茅(現名“普洱”)外,也就是中緬邊境佤族、拉祜族聚居的西盟、瀾滄,與這次所到的仍在中緬邊境的傣族、景頗族聚居的瑞麗,以及曾經是滇西抗日重鎮的騰衝。
雲南早晚溫差大,有一日四季之說。清晨的空氣清冽澄澈。遠處的霧如帳幔,並不流**,就那麽凝然半掩在山腳、山腰。抵達和順時,古鎮尚在薄暗中,收入相機鏡頭的景色沒有層次,卻寧靜如尚在初醒前的朦朧中。民舍被陽光點亮,這一角,那一隅,光暗分明,古鎮的輪廓漸次顯現。最醒目的是鎮頭那間圖書館,“和順僑鄉”的招牌。當年央視的古村鎮評選,和順拔得頭籌,與這圖書館大有關係。由文獻看,圖書館的前身,是清末當地的同盟會會員組織的“鹹新社”(按:“鹹新”應即“鹹與維新”)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報社”;後經海外華僑和鄉人捐資贈書,1928年擴建為圖書館。這一組建築的風格中西合璧,有濃厚的“僑鄉”風味,在類似設施中堪稱極品。較之江南各地的藏書樓,圖書館因其“公共性”,更有近代意味。至今圖書館在中國的鄉村仍屬奢侈品,無怪乎令評選者印象深刻。
在外圍的商業設施盤桓之後,真的進入了古鎮,不得不加快了腳步。我和兩位年輕同事進了一處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居,四進的院落,格局完整,窗欞與周邊新建商業設施相比,雕工精致而圖案豐富。房主人——一位中年婦人告訴我們,這一家的親戚多在境外。對這老宅他們也想修繕——我們看到了院子裏的水泥——卻苦於資金不足。我們叮囑房主人千萬不要塗飾、刷新,盡可能保存原貌。
古鎮建在山上,道路相當陡峭。鎮內幾無遊人。沿路有門麵小小的修鞋店。道側幾個男人在和泥,不知要建些什麽。也有嶄新的店鋪,所幸不多,就我們行走的範圍,似乎尚不足以改變古鎮的原貌。此次出行係集體活動,不能充分地“考察”。同行的年輕人遺憾事先沒有做足功課,否則會有明確的目標,也會更有收獲。古老村鎮的日常生活,隻有住下來,才能細細地品味。而我們隻不過走了一段路,進了一戶人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