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參加貴州師範大學組織的學術活動之後,今冬有機會再到貴州,係應一民間資金支持的論壇的邀約。因了季節的緣故,此行在貴陽停留時間短暫,卻仍然有與舊雨新知聚談的機會,也仍然與上一次那樣,對該地印象深刻,離開後還回味不已。
每到一地,對該處的“城市改造”總有了解的興趣。論壇舉辦的前一日,由主持這項活動的兩位先生陪同,沿著“南明河”,看了被作為貴陽市地標的甲秀樓。覺得煞風景的,是甲秀樓後的兩座高層建築,粗暴地剪切了城市的天際線。這種不協調,在現今的城市中隨處可見。你不免會想到,倘若不急於照貓畫虎的“現代化”,這城市或許會是另一種格局、樣貌,比如化用本地的建築元素,兼由民族地區擷取素材。也不妨有不同時期建築風格的並置,如我在莫斯科看到的那樣——不同風格間有節奏、韻律的和諧,那座俄羅斯城市正是如此。去往麵館吃麵的路上,瞥見幾條像是很有味道的巷子。希望那些巷子不至於被拆得七零八落,使殘存的味道也消失淨盡。
餐後驅車到距城區約十公裏的花溪區青岩鎮。出於對近些年古村鎮旅遊開發的失望,看青岩古鎮,並非我預選的項目,此行卻有意想之外的收獲。青岩古鎮也如我到過的上海近郊的朱家角、婺源的李坑,沿街店鋪密布。同行的吳先生卻說,隻要建築的麵貌能保存,這不失為一種思路。當然,保存是要支付代價的。我一再在其他處寫道,無論城市老街還是古村鎮,在旅遊開發中均有必要改善基礎設施,即如借鑒國外保存老建築的經驗,保存形製而改造內部,接通上下水,改善采光條件,且使那些地方的居民村民,由開發中切實獲益,而非為了開發旅遊,而硬將那裏的居民留在“前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