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世事蒼茫

雨中過居庸關

字體:16+-

那年夏天由包頭返回北京,清晨時分車過延慶,車窗外正在下雨。偶爾瞥見了道邊“狼山”這地名,精神為之一振。之後又與“青龍橋”這字樣迎麵相遇,瞥見了車站邊的詹天佑墓;而後是居庸關。我對於地名,略有一點“文字敏感”,在日本看到“淺草”這地名,就不免望文生義,有某種意象浮出腦際。以往多在京城以南往返,那次由內蒙回京,初過京西一帶,觸目皆新鮮。在這幹旱的華北平原,官廳水庫算得上“巨浸”,卻隻能由列車上遠遠地看過去,未能去親近那一片水罷了。

因係雨天,鐵路沿線諸山煙雲繚繞,尤其居庸關一帶,矗立的高壓輸電線與亭閣並置在同一畫麵上,有一種奇異的情調。雨水衝刷著岩石,僅餘了牆基的長城,貼在山脊上,蜿蜒接上了聳峙嶺上的烽火台。這以磚石書寫於“實地”的曆史,在煙雲繚繞中見出了深遠。看著層巒疊嶂間的“遺痕”,你不難想象工程的浩大,施工的艱難,隻能賴有以生命為抵押的苦役犯的勞作。當然你還會想到,在這樣的所在,軍械、糧餉的運送,該有何等不易。

讀明人的文字,往往遇到京畿諸關隘的字樣,以及屢屢見諸明清之際文獻、為兵家必爭的古北口、牆子嶺、喜峰口、一片石之類,總令人有異樣的感覺,似乎看到了月光下鐵甲刀兵的反光,嗅到了硝煙塵沙的氣味。那些個地名各有故事,甚至重重疊疊的故事。崇禎十一年秋,清兵自牆子嶺入;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曾大敗李自成軍於一片石,都不過是諸多故事中的一兩則罷了。

崇禎九年,盧象昇以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右僉都禦史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奏疏中說曾由居庸關曆岔道、柳溝、永寧、劉斌堡、周四溝、黑漢嶺、四海冶、火焰山、靖胡堡、滴水崖、寧遠堡、長伸地、龍門所、牧馬堡、鎮安堡、青泉堡、兩河口、鎮寧口、獨石口,回環四百餘裏,其間大小隘口不下四十餘處(《請增標營兵餉疏》,《盧忠肅公集》卷五)。另疏則說自己“從昌平、得勝口出柳溝、南山以達永寧、延慶州,登火焰山,曆靖胡、寧遠諸堡而抵獨石、龍門、張家等口,直至萬全、右衛、柴溝、新河,紆回曲折,盡一千三百裏之長邊,蓋無處不到矣”(《處分協府將備疏》,同書卷六)。這一長串地名看得我眼花繚亂。但這明末名將卻不是戰死在他提到的那些個關隘堡寨,而是死在巨鹿賈莊、無遮無攔的冀南大平原上。當年有人哭盧象昇之死,說“遙望將軍酣戰處,賈莊落日起悲風”(《哭盧司馬》,《盧忠肅公集》卷首)。盧氏如若說死於戰場,毋寧說死於黨爭。知不可為而不得不為,不能不為,死得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