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與意識形態:從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古代詩學觀念的生成

上篇 西周意識形態建構與詩之功用

字體:16+-

第一章 西周初期的意識形態建構

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天下諸侯伐滅商紂,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定都於鎬,史稱西周。周本是一個曆史悠久,卻地域狹小的部族,長期處於殷商的統治之下。到了古公亶父、季曆、季昌這三代手上,周強大起來,成為殷商統治區域內最有實力的地方政權,並受封為“周侯”。武王姬發在父祖打下的基礎上一舉推翻商政權,將中國曆史推向一個燦爛輝煌的新時代。

伐紂勝利的第二年武王就去世了,繼位的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執政。周公是一位偉大人物,在中國文化史乃至於民族性格的塑造方麵起到過極為重大的作用。他在創立政治、文化、教育製度,確立國家意識形態方麵的貢獻都是無與倫比的。後來孔子所創立的,在中國古代兩千餘年中居於主導地位,並且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的儒學,就是在周公政治文化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中國古代總是“周孔”並稱,他們被看作是儒學的兩大創始人,因之也被看成是中國文化精神的締造者。孔子無疑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心目中的偶像、楷模;而周公卻是孔子極為崇拜的人物。我們甚至可以說,周公主持確立的“禮樂文化”乃是與政治製度融為一體的儒學;孔子開創的儒學則是與政治製度分離開來成為純粹話語形式的“禮樂文化”。因此講到儒學而不及於周公,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當然,從今天的眼光看,周公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化史上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物,不僅是由於他個人高尚的才能和品德——盡管後世儒家都極力將他塑造成一個品德高尚、雄才大略的聖人,而主要是由於他處於一個特殊的曆史關節點,又恰好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可以這樣來表述:中國可以理解的曆史應該說是從西周才開始的。所謂“可理解的”指用後世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觀和文化習俗來看是正常的、親切的、較為熟悉的、能夠接受的。我們知道,相比於殷商社會來說,周代盡管在政治體製上與後世依然有著較大的差異,但是在文化觀念上卻與後世有著很密切的關聯。對於周人的所思所想後世比較能夠認同,而對於商人的思想意識,後人卻有明顯的隔閡。簡言之,在以周公為首的周初統治者的努力下,周人在文化上進行了革命性的創造。從而使西周文化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源頭,就像古希臘文化成為西方文化的一個源頭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