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與意識形態:從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古代詩學觀念的生成

五、“古史辨”派《詩經》研究之反思

字體:16+-

中國現代學術傳統是整個中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之所以重要,一則距離我們今日最近,與當下文化狀態聯係最為密切;二則因為現代學術傳統乃是中西對話交融的產物,是一種新的熔鑄,而當今我們依然處於這樣的文化語境之中,故而現代學術傳統對於我們可資借鑒之處良多。因此重新梳理、反思現代學術傳統,對於中國學術的發展而言是極為重要的工作。此前已有一些有識者做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但亦毋庸諱言,其深度、廣度都是遠遠不夠的。對於今日中國學人而言,欲建立具有獨特性、原創性之學術,最佳途徑就是總結現代學術的“得”與“失”,進而在其基礎上“接著說”。

“古史辨”派是現代諸多學術流派中最具影響力,也最有學術方法論意義的一派。其影響不僅在於史學範圍,而且也及於文學領域。例如,其《詩經》研究的影響至今尚存。尤其是“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對於我們今日的文學研究依然具有重要啟發意義。當然,這種方法也有其局限。在下麵的討論中,我們就以“古史辨”派的《詩經》研究為例,探討一下古代文學思想的研究方法問題。

(一)從曆史角度看文學

正如有論者早已指出的,在現代,對《詩經》的研究大體分為三派,一是傳統經學的,二是文學的,三是曆史的。“古史辨”派是一個曆史研究的學術流派,當然主要是由曆史學家組成。對於《詩經》他們也是從曆史的角度來研究的。從曆史的角度或者用史學的方法研究文學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路徑。就中國現代學術傳統來說,這一研究視角可以說是由“古史辨”派開創的。傳統經學的《詩經》學研究可不置論,此前的章太炎、王國維、梁啟超、劉師培等人在研究文學問題時盡管也時而會引進曆史的維度,但一以貫之者卻或者是文字訓詁,或者是社會政治研究,或者是純文學研究,都不是曆史研究。真正從曆史的角度看文學乃自“古史辨”派始。在以“疑古”為標誌的“古史辨”派看來,《詩經》是少數可信的先秦典籍之一。這一見解最早由胡適提出,後來為“古史辨”派普遍信從。[1]然而在他們看來,這樣一部可信程度很高的典籍,在兩千多年的傳承中卻被蒙上了厚厚的塵埃,就像一座被蔓藤層層包裹的古碑,上麵的文字都無法看到了。因此尋求“真相”就成了他們研究《詩經》的首要任務。顧頡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