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的確切意思是:曆史、哲學、宗教、文學等不同門類的文化文本之間事實上存在著普遍的互文性關係,文化詩學不僅充分認識到這一現象的存在,而且將互文性研究視為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也可以說在各種文化文本中普遍存在的互文性乃是文化詩學研究方法合理性與必要性的主要依據。簡單說來,“互文本關係”或“互文性”是指不同文本之間相互滲透、互為話語資源的現象。在後現代主義語境中,這個術語通常被用來指稱任何一個事物都相關於其他事物這一複雜現象,為的是否定人們的習慣思維中因果觀念的統治地位。而所謂互文性研究視角實際上就是跨文本研究,即打通不同學科之間的文本界限,進行綜合的、比較的研究。這裏這種跨文本研究視角不僅關注不同文本之間在詞語和修辭手法等形式層麵的相互包容關係,而且更加關注不同門類的文本之間在文化意蘊、價值取向層麵上的交互滲透關係。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學術現代性生成、演變的曆史,也就是中國現代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立和發展的曆史,同時也是中國學人放棄幾千年的綜合性思維傳統而接受西方18世紀、19世紀形成的科學主義的分科研究方法的曆史。20世紀前二十年,中國學術界各種前所未有的新學科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人們就像跑馬圈地一樣憑著一部淺陋空疏、漏洞百出的“××史”“××大綱”開創了一個個學科,占據了一個個地盤。這種科學主義的分科研究正如科學主義在其他領域的作用一樣,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在某種意義上的確推動了中國現代學術的快速發展。但是現在看來,這種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顯的:它割裂了研究對象自身的整體性存在方式,人為地畫出了許多疆域,導致研究的彼疆此界、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