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與意識形態:從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古代詩學觀念的生成

第七章 士人烏托邦的詩性特征02

字體:16+-

其一,大化流行,生生不息。這是易庸之學的基本精神,它將人與天地萬物都看作是一個無處不在、永無止息的宇宙大生命的表現,因此人與萬物之間有著某種極為密切的內在聯係。這種精神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詩學思想的哲學基礎。

其二,誠。這是易庸之學的一個最重要的本體範疇,也最能體現易庸之學融合儒道的學理特點。它既指人的心靈的純真無偽,又指天地萬物的自在自然,是典型的“合外內之道”的產物。它與中國古代詩學中的“真”“自然”等重要範疇均有內在聯係。

其三,易庸之學在總體上顯示出一種雄渾、遒勁、豪邁、剛健的精神特征。這也成了後世一類詩歌風格和詩學主張的精神之源。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書,大約西周時即已成書。《易傳》則主要是戰國時期儒家借解釋卦辭、爻辭來闡發儒學要旨的文獻。觀《易傳》之旨,貫穿始終的基本精神正是儒家“中間人”式的意識形態。

首先,《易傳》為天地與人世的基本構成因素進行了定位: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則成位乎其中矣。(《係辭上》)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材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說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