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與意識形態:從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古代詩學觀念的生成

第五章 儒學話語霸權形成的文化邏輯

字體:16+-

一、論點辨析

關於儒學何以會被漢代統治者接受而於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原因,學者們雖多有論及,亦多近理,但似乎尚未揭櫫根本緣由。這裏我們就選擇幾家有代表性的觀點略為評說。我們先看馮友蘭的觀點:

及漢之初葉,政治上既開以前所未有之大一統之局,而社會及經濟各方麵之變動,開始自春秋時代者,至此亦漸成立新秩序;故此後思想之亦漸歸統一,乃自然之趨勢。秦皇、李斯行統一思想之政策於前,漢武、董仲舒行統一思想之政策於後,蓋皆代表一種自然之趨勢,非隻推行一二人之理想也。

……

或謂儒家在政治上主張尊君抑臣,故為專製皇帝所喜;然於專製皇帝最方便之學說,為法家非儒家。後來君主多“陽儒陰法”;“陰法”即“陰法”矣,而又“陽儒”何哉?

自春秋至漢初,一時政治、社會、經濟方麵均有根本的變化。然其時無機器之發明,故無可以無限發達之工業,因之亦無可以無限發達之商業。多數人民,仍以農為業,不過昔之為農奴者,今得為自由農民耳。多數人仍為農民,聚其宗族,耕其田疇。故昔日之宗法社會,仍保留而未大破壞。故昔日之禮教製度,一部分仍可適用。不過昔之僅貴族得用者,現在大部分平民亦用之而已。平民得解放後,亦樂用昔日貴族之一部分禮教製度,以自豪自娛也。即在政治方麵,秦漢雖變古,然秦之帝室,仍是古代之貴族,漢高祖起自平民,而以後天子仍為世襲。就此點而論,秦漢仍未盡變古也。且人不能離其環境而獨立,天下無完全新創之製度。即秦漢大一統後,欲另定政治上、社會上各種新製度,亦須用儒者為之。蓋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製度,又有自孔子以來所與各種原有製度之理論。……蓋儒者通以前之典籍,知以前之製度,而又理想化之、理論化之,使之秩然有序、粲然可觀。若別家則僅有政治、社會哲學,而無對於政治社會之具體辦法,或雖有亦不如儒家完全;在秦漢大一統後之“建設時代”,當然不能與儒家爭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