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古代士人烏托邦精神的原始生成
在下麵的討論中我們將解決這樣幾個問題:在春秋戰國之際詩或其他文化形式得以產生、傳播並為之提供評價係統的文化空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詩的功能發生了什麽樣的改變?中國古代延綿數千年的“士人烏托邦精神”是如何產生的?
一、春秋戰國之際文化空間的變化
如果說周公“製禮作樂”標誌著周代貴族文化的形成,那麽春秋戰國之際的“禮崩樂壞”則標誌著這種文化的衰落。西周那樣燦爛完美的禮樂文化何以會走向衰落當然是由多方麵的原因造成的。但有一點肯定是最有力也最直接的因素,這就是諸侯國之間的競爭。以血親為紐帶的宗法製社會是不允許內部競爭存在的,而且這種製度也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有效地避免國家內部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之間的競爭。但是以從大宗到小宗為基本裂變形式的永無休止的分封遲早會導致王室控製力的失效,以及與之伴隨的新舊貴族之間、地方與中央之間、諸侯與諸侯之間、大夫與大夫之間、士與士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日趨激烈,當達到一定程度時,國家的原有體製就必然會走向解體。正如一個集體,按照既定的管理製度,每個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權利,住怎樣的房子、吃怎樣的食物,穿怎樣的衣服等,開始時在領導者的嚴格控製下,大家都各自安於自己的權利,並且承認這種製度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但由於人為的或自然的原因,大家實際上享受到的權利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不合理的現象,於是人們就對製度的合法性產生懷疑或蔑視,就會試圖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糾正不合理現象,於是競爭就出現了。競爭的出現當然是以領導者控製力的減弱為前提的,而競爭的發展又必然進一步削弱領導者的控製力,最終結果隻能是全麵的失控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實力是唯一有效的東西,原來的文化價值觀念於是被毀。但是人們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化,那些在根本上已經被毀的文化,在形式上還處於重要位置。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魯國的大夫叔孫穆子到晉國訪問,晉悼公以隆重的禮節款待了他,但對於那些恢弘的樂舞,叔孫穆子都沒有任何表示,隻有在演奏《鹿鳴》的第三個樂章時他才起身拜謝。晉悼公不解其意,就派人去問他,何以演奏宏大隆重的樂舞時他絲毫沒有反應,而在演奏微不足道的小樂時他卻以大禮謝之呢?叔孫穆子回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