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與意識形態:從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古代詩學觀念的生成

第三章 周初至戰國時期詩歌功能的演變軌跡02

字體:16+-

晉侯作宮室而美,定為越製之舉,否則康王不會派人去責備他。這說明早在康王之時,在諸侯中不符合禮製的行為就已經存在了。昭王時代應是西周由盛而衰的轉折期,也是禮樂製度由穩固走向鬆動的轉折期。昭王“喪六師於漢”以及“南巡不返”可以說是西周自武王以來最為重大的挫折。這樣一個重大事件最大的負麵效應,乃是動搖了周王室在百餘年間確立起來的神聖地位,當然也動搖了周王室對於諸侯的權威性。於是才會出現魯國幽公弟殺幽公自立這樣聳人聽聞的事件。周王室對這個事件是怎樣的態度,於史無征,但殺兄的魏公並沒有受到譴責,更沒有受到應有的征伐,這表示周王室對他的篡位是默認了。這種情形說明王室之於諸侯已經有些尾大不掉。所以《史記》說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是有史實根據的。“諸侯有不睦者”是說穆王時的事情。按照“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周代製度,諸侯之間的矛盾一律由王室出麵解決。此時為了解決諸侯之間的矛盾而專門製定了一套刑法,可見這種“不睦”已經是十分嚴重的普遍現象了。這也說明王室對諸侯的控製力大打折扣。這種現象到了懿、夷二王時又愈加嚴重。《詩譜序》說:

後王稍更陵遲,懿王始受譖烹齊哀公,夷身失禮之後,邶不尊賢。自是而下,厲也,幽也,政教猶衰,周室大壞。

關於烹齊哀公一事,史書都有記載,但稍有不同。《古本竹書紀年》言夷王“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24]沒有說原因,而且記到夷王頭上。《公羊傳·莊公四年》說:“哀公烹乎周,紀侯譖之。”[25]講了原因,卻沒有指明是懿王還是夷王。《史記·周本紀》不記其事。《史記·齊世家》則記載:“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周夷王之時。”記事更詳,但同樣沒有說明誰為烹人者。從這裏的敘事語氣可以看出,這位烹齊哀公的人有可能是夷王,也有可能是夷王之前的孝王,當然還有可能是孝王前的懿王。上引鄭玄是明確指出為懿王所為。總之是懿、夷二王之間發生的事情。這件事情說明,周王室已經依靠殘暴刑罰殺戮來維持其權威了,這與周初諸王時時提醒自己極力避免的殷紂之所為很是接近了。所以可以說從這個時期開始,西周逐漸走向衰敗。於是“禮崩樂壞”的跡象也開始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