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特(W.Wundt)在幾年前曾對胡塞爾的《邏輯研究》做過一個有趣的批評。這裏隻分析這個批評中的一點,因為有關的表述代表了對這些以單行本形式發表的現象學研究很容易產生的一個典型誤解。馮特指出,他在讀這部著作時常常注意到,它的作者實際上從未說過,被研究的對象是什麽,例如一個判斷、一含義、一個願望等是什麽。毋寧說,它的作者在大段的闡述中首先始終隻說,它們不是什麽——也就是這樣一類命題:“判斷不是表象+承認,不是表象聯接或表象分解”,等等,而在這些命題之後緊跟著是一個同語反複,例如“判斷——就是判斷”。
馮特的這個意見本身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學例子,它可以表明:一個話語可以為真,但卻同時又完全不可理解。的確如此,許多現象學闡述——不僅是胡塞爾的——都具有馮特在這裏所描述的進程。由此可以得出什麽結論呢?結論是,必須從一種完全不同的觀點出發來閱讀一部現象學著作,這種觀點不同於馮特所持的觀點,後者對於那些想要傳訴觀察和描述被觀察者,或想要歸納和演繹地證明某種東西的書來說,實際上是必要的。如果某一部具有上述意圖的書中存在著如此多的否定並且結論是一個同語反複——那麽人們對它的評價當然不會比馮特對《邏輯研究》的評價更有利:它應當被扔到火裏去!但馮特未注意到的恰恰是現象學闡述的可能意義。這個意義就在於:使讀者(或聽眾)直觀到某物,這個某物就其本質而言僅僅隻能被直觀到,對於這個某物的被直觀,在這部著作中出現的所有命題,所有推論,所有可能深入的暫時定義,所有暫時描述,所有推理環節和證明都隻能具有指針的作用,它們指向被直觀者(胡塞爾)。但在這部著作中,被直觀者本身卻永遠不會出現——不會在它的任何一個判斷、概念、定義中出現。在這部著作中,這個X是必然的,這部著作中的一切都僅隻圍繞著這個X在轉圈子,直至“同語反複”向讀者指明:如果現在向那兒看,你便可以看到它!這就是被馮特認為是單純“同語反複”的東西所具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