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悌倫譯 劉小楓校
[1] 選自《舍勒全集》卷三。——編注
引言
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了研究外界自然的實證方法,並在這一討論方法的部分中先闡述了具有反麵教益的東西——關於偶像的學說。他認為:我們的知性是一麵“模糊了的鏡子”,應該通過對假象和錯覺的天性傾向的認識,通過與這種傾向的無情鬥爭使它重新成為一麵明鏡。培根就外在感知域而提出的論點,本文將置於內在感知和自我感知域加以探討。
當今和晚近的許多學者和哲學家有一種看法:內在感知與自然界的外在感知不同,不會產生假象(T?uschung),而且,體驗本身與對體驗的明證而恰切的認識相吻合;就心靈世界的一切類型的認識而言,這種看法或許是根本性的障礙。這種源於笛卡兒的學說認為內在感知對外在感知有明證優勢,本文將推翻這一學說想當然的依據。這一學說是哲學上一切主觀唯心論和自我中心論的根基之一,也是錯誤的自我確信的根基之一。在我們的文化建構過程中,新教尤致力於把這種自我確信變成人的正當態度;對於許多人而言,這種自我確信成了極端否定論和批判論用以對抗自我之外的一切存在(如上帝、自然和客觀文化)的據點。同一切所謂的“現象主義”和不可知論相反,以現象學本質直觀方法為據的哲學主張,在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任何領域中,絕對的存在均是明證而恰切地可認識的。人的精神與這一存在的所有實際性的分離和區隔並非由於進行認識活動的精神所具有的一成不變的構造,而隻由於人類天性的原則上可克服的弱點和偏好。這一基本命題要恢複形而上學的古老權利,並以此形而上學重新恢複一種與絕對給予性相關的存在和生活的古老權利。然而,如果現象學哲學以為能證實這一基本命題,那麽,這恰恰為現象學哲學提供了雙重的可能性,既深究人(尤其現代人)與存在事物相隔絕的諸種形式,又深入探究在認識上帝、外界事物和自我時一切可能出現的假象方維之根源和動機。但是,在人與實事的隔絕製度中,如今更深、更強烈地死纏住人的,是人與自己的心靈的隔絕。主張和相信內在感知不會有假象,還給這種與自己心靈隔絕的可憐人套上了“好良知”的牌號。於是,他的目光被徹底遮住了,再也看不到自己真實的內心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