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舍勒文集:哲學人類學

一種生命哲學的嚐試[1]02

字體:16+-

當今,柏格森的名字響徹整個文化世界,耳聞較為敏銳的人都不由疑惑地問,是否該讀讀這位哲學家的書?在今天,教育界和文人界群眾的喝彩必然比任何時候都更令這位智者臉紅。於是,那些敏銳的耳朵便喜歡聽人說,柏格森的書畢竟應該一讀。他肯定說了些什麽。

我們不屬於那些人,他們能夠或從這位哲學家的方法中、或從他的理論和結論中看到哲學已被最終掌握。他說“直覺”方法極具個人特色,依賴於他的思想所特有的藝術家式的想象力,因而,他會有真正的門徒和輕浮的東施,但絕不會有優良的學生。他的中心學說即關於temps durée(時間綿延)的學說,並未切中時間問題的要害;這一學說吞吞吐吐地說些不僅知性不思考(甚至其學說本身的連貫性也無法理解)、而且直觀也無法清晰地顯示的東西。在他的第一部著作Essais sur les données immédiates de conscience[論意識的直接質料[21]]中,他論述了心理事實的無值性(Grobenlosig-keit)和不可測性,論述了大小、強度、數量、空間、因果關係等的本質,他所力求指出的東西,特別是關於空間是唯一的同質環境和隻在空間直觀上才會存在大小和數量的論題,從數學哲學的當今水平來看必然顯得過時了。他的學說認為,整個純粹邏輯(區別於康德的所謂先驗邏輯)的意蘊乃至同一性原則都依存於固有事物的定在,也隻可用於固有事物,但這些固有事物本身隻是劃分活動的結果,劃分活動則是知性在流逝著的質變化的連續上開始的,而知性是由生活需要產生並引導的。這種學說所體現的,想必是一種厭惡邏輯的心理主義的登峰造極;這一心理主義在德國哲學看來已窮途末路。[22]他對“變化的知覺”和處於運動現象中的直觀因素的闡述,涉及由胡塞爾(Edmund Husserl)所開創的現象學方法實際上要去查證的東西,而且部分地已經查證。他的這一學說像是一種表層塗抹的繪畫,而胡塞爾的學說則如同纖細的蝕刻藝術作品。類似情況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