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舍勒文集:哲學人類學

三、觀念化的本質認識作為精神的基本行為

字體:16+-

我們如果想逐一弄清我們稱之為“精神”的東西的特點和特性,我們最好結合一個特定的精神的行為,即觀念化的行為(Akt der Ideierung)來進行。這個行為是一個與所有技術性的理智完全不同的行為。理智的問題之一或許是這樣的:現在,在此地我的手臂痛,疼痛是如何產生的,怎樣才能消除之?確定這個問題,大概相應的是實證科學的任務。而我卻可以把這個疼痛理解為下麵這個極其罕見、極其奇異的本質事實的例證,即這個世界就是為疼痛、惡俗和不幸所覆蓋的。然後我將換個方式來問:暫且不論我現在在這裏感到疼痛,隻問疼痛本身是什麽——以及萬物的原因究竟處於何種狀況之中,以致諸如疼痛等事物究竟如何成為可能的?著名的佛陀圓覺的故事為這樣一種觀念化行為提供了絕妙的佐證。王子[1]在父王的宮殿中被隔絕於一切消極的印象多年之後,一天他看見一個窮人、一個病人和一個死人;而他立刻把那三個偶然看到的、“此時此地以此方式”存在著的事實,理解為從這些事實中可以得出的本質的世界狀況的佐證。笛卡兒想用一塊蠟來弄清實體及其構造的本質。這就是精神如何以精神的身份提出的那些問題。全部數學為這類問題提供了最貼切的例子。人能夠使3作為3個事物的“數目”脫離這3個事物,用3這個“數”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按照這些對象的順序的內部製作法則來運算。諸如此類的東西,動物是一點不會的。所以,觀念化就是,不依賴我們所作的觀察的數量,不依靠歸納的結論,從一個有關的存在域得出世界的本質的構造形式。我們這樣獲得的知識,無限廣泛地適用於這種本質的一切可能的事物,並且完全不依賴我們的觀察所具有的偶然的感官及其興奮性的種類和程度。[2]我們以這樣的方式得到的知識,其有效性超出了我們感覺經驗的界限。我們用學院派的語言稱之為apriori[先驗地、演繹地、從純理性出發地、純概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