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舍勒文集:世界觀與政治領袖

世界觀理論、社會學和世界觀的確立[1]

字體:16+-

陳澤環譯

[1] 選自《舍勒全集》卷六。——編注

為了探討社會學和世界觀理論研究入門的問題,我考慮從韋伯1919年在慕尼黑所作的著名講演《學術作為誌業》著手。韋伯講演的第二部分探討“學術的誌業”,引起很值得注意的評論,[1]而且韋伯所提出的論點近來有了許多追隨者:例如雅斯貝爾斯的《世界觀的心理學》、拉德布魯赫的《法哲學》,以及其他一些次要的論著;但主要由於韋伯本人的宗教社會學巨著的影響,使這一講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韋伯講演的第二部分可以歸結為五個命題:

1.實證專業科學對於世界觀的確立毫無意義。它必須嚴守價值自由並擺脫世界觀的前提。實證專業科學的曆史進程本質上是無窮無盡的,研究者隻有持最嚴格的世界觀禁欲立場,才能給現有的“學術大廈”添磚加瓦,並始終要有對自己的成就在今後被超越的心理準備。

2.但是,對於人來說,韋伯認為,僅就“侍奉某種神”而言,世界觀畢竟還是一種比所有科學重要得多的東西。

3.在哲學上,韋伯接近李凱爾特式的新康德主義,即從費希特和意識觀念論方向修正了的新康德主義。根據這種觀點:哲學隻應限於純粹形式的認識論和規範論;實質的形而上學,對於客觀價值秩序的任何實質性認識,已被康德一勞永逸地拋棄了,哲學也絕不可能給予和確立“世界觀”。從而,一種世界觀理論應取代以人生觀、認識和智慧為基礎的科學地或哲學地確立世界觀的位置。就像狄爾泰為此嚐試過的那樣,這種世界觀理論的任務是:通過客觀的意義理解來描述世界觀的內容(描述的世界觀理論),發揮世界觀的比較理想類型學;通過主觀理解的心理學,也可能把它們歸結為人類的基本心理類型(西美爾、雅斯貝爾斯);在既是靜態又是動態的比較社會學研究中,“理解”世界觀與經濟製度、政治製度、種族以及各民族和人類發展階段的當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