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舍勒文集:世界觀與政治領袖

論哲學的本質及哲學認識的道德條件[1]

字體:16+-

曹衛東譯

追問哲學的本質之所以困難重重,並不是因為人自身的不足,而是事情本身的緣故。這些困難與試圖明確劃定各門實證科學的對象所經常遇到的困難不可同日而語,盡管後者相比之下同樣不容低估。因為,雖然人們對此疑慮重重,但是,把物理學與化學嚴格區分開來(特別是出現物理化學之後),或者要指出什麽是心理學,不管多難,至少在客觀上既有可能,也有必要運用哲學澄清的基本概念,如物質、肉體、能量,確切地說,如“意識”、“生命”、“靈魂”等,也就是說運用這樣一些概念,隻有哲學才能深入闡明其終極內涵。反之,哲學似乎隻有通過追問其本質,才能建構。如果哲學不打算追溯它所尋找特定形態的哲學本質的學術內涵,亦即不打算追溯某種具體的哲學原理或某個所謂的哲學“體係”,那麽它就無法得到類似本質的一切。這樣一來,似乎陷入了循環,因為要想確定這種學術內涵是否是哲學意義上的學術內涵——不隻是搞清它是否真實,是否經得起批判,前提是必須斷定什麽是哲學,什麽是哲學的對象。回溯一下哲學史,有意無意地訴諸某種給予的哲學本質觀念,暫時也隻能指明不同的作者在不同時代裏稱之為“哲學”的一切,以及這些不同的精神產物共同擁有的特征。這絕不能使哲學擺脫我所說的哲學之自我構成的使命。隻有確切地證實和闡明(也就是說,經過證實和闡明)起碼應當展示出,被稱之為哲學的各種完全不同的深入考察在所獲得的自我認識的啟悟下,才能具有同一的意義和富有意義的客觀和曆史的展示語境(Entfaltungszusammenhang),才有理由要求對過去的哲學做這樣的曆史認識和係統認識。

我所說的哲學對哲學本質進行自我認識的使命,其特殊性正表現在,哲學就其本質意向而言,應當提供絕對沒有任何前提的認識,換句話說,為了不先行做出有關真假的哲學判斷,哲學應盡一切實際可能提供不受任何前提約束的認識。這一切都表明,哲學不允許把曆史知識(當然包括哲學的曆史知識),任何一種所謂的“科學”知識或某種“科學”的知識、自然世界觀的認識方式(和個別內容)、啟示知識等設定為真實的認識,盡管這些認識方式的認識材料都是從某一角度切入它們猶待把握的對象之中(諸如曆史知識的本質,曆史哲學的本質,啟示知識的本質,自然世界觀的本質),哲學隻有通過自我構成才能搞清楚這一切入角度。偽稱的哲學在支撐它們的有關“哲學家的意向中早已給出了這些前提”時,與絕對沒有任何前提的認識這一哲學的首要本質特征失之交臂。要想實現這種認識,至少要等它在絕對沒有任何前提的認識意向中不再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哲學在其運思過程中必須弄出諸如此類的前提。這些有悖本質的哲學嚐試已經有了特定名稱。如果它們把任意一段曆史知識設定為真,那麽它們就叫作“傳統主義”;如果設定的是科學知識,它們就是“科學主義”;如果是啟示知識,就叫作“信仰主義”;如果是自然世界觀的結果,就叫作“人的健康理智的教條主義”。反之,那種真正沒有任何前提而自我構成的哲學避免了這些錯誤,在下文中我稱之為自律的哲學,即隻通過其自身,並在自身內部和自身的持存中尋找並發現其本質和規律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