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舍勒文集:道德意識中的怨恨與羞感

一、論怨恨的社會學和現象學02

字體:16+-

隻要工人階層還沒有受到某些“領袖”人物的感染,那麽,在當前,怨恨所起的當今社會的主要作用在工人階層內部就遠比在日薄西山的手工業者、小資產階級和下屬官吏內部小得多。不過,本文並不打算更為詳細地研討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

最後,我還把“變節者”這一類型和(在更小程度上)“浪漫的”心態或甚至該狀態的本質特點之一,稱作怨恨之人的兩個特殊“精神”亞類。

一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偶爾大幅度改變自己堅信不疑的宗教信仰或其他(政治、法律、哲學)的深層信仰,或者,這種情況不是連續不斷地,而是突然而斷續地發生,那麽,這樣的人不應當被稱為“變節者”。“變節者”應是這樣的人:其新的信仰從精神上講並非是該信仰的積極意涵,他在生活中不去實現與此意涵相應的目的,隻生活在反舊信仰的鬥爭之中,隻為了否定舊信仰而生活。他之所以讚同新意涵,僅隻因為這是從他的過去精神中延續下來的報複行動鏈中的一環;精神的過去確實像網一樣把他纏住了,與之相對的新事物隻起著關係網上的一個網眼的作用;他就從這一網眼去否定舊事物,批駁舊事物。所以,作為宗教類型的“變節者”與“重生者”截然不同。對於“重生者”,新的信理和相應於新信理的新生活核心過程本身,是有意義、富有價值的。尼采恰切地強調說,德爾圖良[24]的《論觀照》第29章裏的一段話(見《道德的譜係》第49頁)是這種變節者怨恨的極端表達;照這段話的說法,天堂裏的人享有極樂,而極樂的一個主要源泉,應該在於他們看見羅馬的代理執政官在地獄裏遭受火焚之苦。德爾圖良的“正因為不可信,才信仰,正因為不可能,才確信——之所以信仰,因為它荒謬”(《論基督的肉身》,ctr.5;praeser.7)這句話把他捍衛基督教的方法——其實是對古典價值的報複的一種繼續——總結得實在精辟,是他的變節怨恨的一個典型的表達。[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