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實質分析之前,我準備概述一下在生命界的發展和等級王國的範圍之內,出現某種僅僅可能的身體羞感(區別於精神的羞感及其基本種類,如敬畏)似乎必備的先決條件。
毫無疑問,這種感覺與生命單位的個體化程度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隻要在生命界之內,個體始終為一連串繁殖過程充當著一個或多或少無關緊要的中間點,譬如在細菌培養之類的簡單完成中,個體追求的內在目的似乎根本不是活生生的個體,而是那種繁殖過程本身,我就談不上某種可能的羞感的必要的先決條件。因為掩蔽活生生的個體,仿佛將其籠罩起來,這始終是身體羞感的一個功能;而且,倘不考慮這種非常普遍的功能,就連排除與不符合個體及其價值的生命相混合的可能性,這也是性羞感的一個功能。故在下麵兩種情況下,其一,生長和繁殖尚未或僅僅粗略地彼此分開,即要麽生長對於直接的完成就像是在一種生命內部進行的各部分之繁殖,要麽繁殖就像是個體超出自身的一種單純生長(K.v.Baer);其二,生物似乎完全獻身於繁殖,而繁殖似乎不僅是個體的生命活動之一(或以上兩種情況同在),都顯然缺乏與生物體有關的條件,但沒有這些條件,就根本不可能考慮身體羞感的存在。隻有當個體生命的延續超出繁殖期(即向後移至誕生和向前移至死亡),當誕生與父母的死亡,自己的死亡與繁殖行為的完成在功能和時間上日益明顯地分開,而且它們在時間和生命力上的距離開始日益增大,才會形成一種方向,它將指明某種可能的害羞與生物體有關的先決條件。
我們在生命係列中發現的另一個傾向似乎與上述傾向一致:由於對繁殖伴侶的種類的可選擇性因素逐漸強化,繁殖的質對繁殖的量所具有的意義優勢在緩慢而持續地上升。假設胚胎和生命個體的變異在數量和質量值上的最終結果相同,那麽在這些變異中,物種選擇的滅種率就會降低,而這自然與繁殖質對繁殖量的優勢的上升聯係在一起。在植物界,性的選種顯然隻能以動物和人作媒介,在動物界則相反(兩性動物尤其明顯),具有某種預見(即可以預定可能的生殖結果)的能力已經形成,它們表現為選擇最強壯和最有美感的性伴侶,並為此而競爭。在直覺引導下對性伴侶進行取舍,在此相當於這樣一種行為,在較低的生命等級的某一特定點上,這種行為似乎是一種無選擇的行為(**、結合),如像兩種化學元素的化合。在動物的**活動之前的競爭和遊戲中(我們在此已清楚地注意到獻媚的現象),或可視為人的羞感之雛形的感覺和衝動同時扮演著何等角色。被不受歡迎的雄性強行**的雌性,以及被競爭對手擊敗而被迫與較差的雌性“湊合”的雄性,在何種程度上體驗到這些感覺,我們對此並不清楚,甚至在我們更準確地認識引導性選擇的各個因素之前(包括動物具備這些因素所必需的感受和想象),我們的探討也不允許采用類比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