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舍勒文集:道德意識中的怨恨與羞感

論害羞與羞感[1]

字體:16+-

林克譯 劉小楓校

[1] 選自《舍勒全集》卷十。——編注

引言:羞感之“所在”與人的生存方式

害羞和羞感的現象學必須處理罕見的難題,這些難題產生的原因在於害羞和羞感自身。羞感仿佛屬於人類模棱兩可的天性。人在世界生物的宏偉的梯形建構中的獨特地位和位置,即他在上帝與動物之間的位置,如此鮮明和直接地表現在羞感之中,對此任何其他感覺無法與之相比。顯而易見,羞感本來的“所在”不外乎是一種活生生的聯係,這種聯係是精神(包括一切超動物性的活動:思維、觀察、意願、愛及其存在形式——“位格”)以隻是逐漸區別於動物的生命本能和生命感覺在人身上發現的。動物的許多感覺與人類相同,譬如畏、恐懼、厭惡甚至虛榮心,但是迄今為止的所有觀察都證明,它似乎缺乏害羞和對羞感的特定表達。[1]如果想象有某位“害羞的上帝”,這簡直荒謬絕倫。人所特有的意識之光對於一切生命本能和生命需求的總體是一種多餘現象,[2]它已經基本擺脫了澄清生命外界可能做出的反應這種職能,隻有當這種意識之光同時在存在上與某一生物的生命相聯係,並且投射到該生命的衝動之上,才為羞感的本質設定了基本條件。

因此,在開始觀察害羞和羞感的種種現象之前,現在就可以講明其起源的最終法則。如果撇開我們“為之”而害羞或可能“引起羞澀”的一切特殊內容,撇開屬於羞澀體驗(如“在某人麵前”感到害羞)的一切關係,那麽羞澀印象的外表或“場所”似乎依附於某種獨特的體驗,這種體驗始終存在,隻要任何上述精神意向(被實際貫徹的意向)沉浸於任何純實事的和超生物性的內容或目的,但在驀然回顧始終同時給定的曖昧的身體之時,它卻發現自己被束縛在一種深受時空限製的極其貧乏的動物般的生存之上。我們可以想象一位沉浸於自己的創作活動的藝術家,當他沉浸於創作時,他絕不可能以他的“我”(即他的“肉體”)作為創作意圖的出發點。他生活在創作活動之中,一步一步地發掘價值和畫意,使之在畫筆下獲得實現,此時,他的整個個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它的內涵、“意義”、規律和時刻變化的可以感覺的“要求”(“應當如此”:這裏要暗,這裏著紅色)與下述客觀事實毫無關係:此刻站在畫麵或大理石前的是某個特定的人,姓甚名誰,他受到一切自然規律的限製,作為所有現實的因果關係的總體之一環,他在許許多多方麵依附於它。假設出於某種原因,藝術家的關注意識現在突然轉回到所有這些事實上,他就會發現並經曆到,方才那種還沉浸於自主“意義”之世界的行動“已經結束”,“被束縛在”那個具有局限性和依附性的身體的人物身上!或者設想一位剛剛“沉浸於”所愛對象價值之中的戀人,或一位“沉浸於”某種意義關聯(如某個數學問題的)的學者,他們怎樣完成同樣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