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潮的衝擊,當年就曾被一些讀書人視為“學戰”。[1]不僅有時人所謂“毀學”、“滅學”的直接打壓,“西學”本身的確立也使傳統的“道”被空間化。王國維曾簡明指出:“自三代至於近世,道出於一而已。泰西通商以後,西學西政之書輸入中國,於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乃出於二。”[2]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道”本應是普適於天下即全人類的,既然西方自有其“道”,則中國的“道”也就成為中西學區分下的一個區域成分了。[3]這樣空間化的結果,是“道”的一大退步或退讓,最能表明時代的轉換。這是王國維晚年的表述,那時他已明確站在中學一邊,卻也逃不出中西對峙的立場,甚至並未意識到自己其實已遠離過去讀書人的立場了。
近代的“經典淡出”,大體可區分為無意識的推動和有意識的努力。前者可以張之洞在清季提倡的“以簡化方式保存傳統”這一取向為代表;後者則大體表現為兩個階段:一是從清季已開始的使經典“去神聖化”;二是民初特別明顯的整體“去經典化”。從大環境看,近代日趨激烈的中西文化競爭也有力地支持了趨新讀書人“去經典化”的努力。此事牽涉甚寬,我會專文討論,這裏不能詳細講,僅大體勾勒一個簡略的線條。
先說無意識的推動。經和經學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張之洞的目標當然是要維護傳統,但其提出的主張又隱伏著對此核心的致命威脅。他曾引用《老子》中的“損之又損”來概括這一取向,主張僅讀《近思錄》等四本綜合性的參考書,便已可基本掌握“中學”,而將其餘精力皆用於西學。[4]沿此路徑走下去,經學在中國思想言說中退居二線是遲早的事,全不必新文化運動來激烈反傳統。這與章太炎等提倡“複古”者卻從根本上**擊了儒學,[5]真有異曲同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