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三、翹首以待

字體:16+-

1902至1904年,國內學界反抗專製的風潮此起彼伏,接踵不斷,波及全國十幾個省份的各級各類學堂。清政府對此極為不安。張之洞視察京師大學堂時,“在座中所論,深以學界風潮為憂,謂庚子時此風尚不過漢滬一隅,乃不過三年,已遍大陸,可畏實甚。”[1]到1904年年底華興會起義失敗及萬福華事件後,國內政治風潮漸趨平靜。《大陸》雜誌載文《革命獄與謀刺案之影響》論道:“湖南革命獄始興,學界驟為之諳,上海謀刺案繼起,政界大為之驚。……連日樞府與管學大臣互謁密商,頗聳觀聽。各學堂學生驕態銳減,有失其常度者。”[2]在高壓與腐敗的雙重刺激下,1904年年底至1905年再次出現國內激進學生的東渡熱潮。許多拒俄運動中歸國的留日學生在國內無法立足,也紛紛重返日本。兩年內留日學生總數從1300人激增至8600人,除甘肅外,各省均有大批學生留日。本來清政府派遣留學生,意在鞏固和改善其統治基礎。然而,數千中國學生聚集日本,在東京形成一個政治活動中心,為同盟會的成立提供了有利條件。

1903至1904年年初,留日學生的革命傾向一度有所削弱,原因之一,激進分子大都歸國運動革命,各省同鄉會所辦刊物又相繼停刊,因而影響了對留學界本身的宣傳。原因之二,大批新到學生良莠不齊,特別是清政府所派學習政治、警務者,多為保舉的官紳,名為學生,實則遊曆,使留學生的成分發生較大改變。1904年,僅在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就讀的官紳即達300人,占留日學生總數的十分之一。[3]“其遊學也,多含有保舉之目的,故人類不齊,棍騙及宿娼之事,所在多有。”[4]《大陸》雜誌說:“三期為官費生最多時代,如山東,如兩湖,如四川,動派數百人,其人非紈絝即腐儒,大都舍圖功名富貴以外無他誌。”[5]1903年年底俄事風雲再起時,留日學生仍有200人集會,準備重編義勇隊。而日俄開戰後,“東京留學生之歸國者接踵於途,其在留者則足不敢出戶,迥異曩昔者慷慨激昂奔走號召之態矣。”[6]連清駐日公使也說:“近年此間留學生多知向學,較前安靜。”[7]這種情形引起國內一些報刊的尖銳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