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四、結大團體

字體:16+-

拒俄運動後,孫中山趁革命風潮鼓**之機,從思想上組織上對保皇派發動反擊,成效顯著,其影響不僅限於美洲,上海的《大陸》《警鍾日報》,香港的《廣東日報》,都報道過有關情況。同時,孫中山基本完成其革命理論的創建,將除舊與布新融會貫通,可以滿足知識界的精神需求,這就為吸引留學生,建立革命大團體奠定了思想基礎。

1904年年底,孫中山自美洲抵歐,在布魯塞爾首創革命團體。據朱和中《歐洲同盟會紀實》,孫中山曾與之就以會黨還是以新軍及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問題,辯論三日夜,最後孫中山接受其意見,才決定“今後將發展革命勢力於留學界”[1]。一些學者以此為據,認為孫中山至此仍對知識分子采取輕視態度。[2]這樣一來,1905年同盟會成立於留日學界似乎純屬偶然。但從各方麵看,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武裝起義依靠新軍還是會黨,並不涉及知識分子在革命中的整體地位與作用,更無輕視之意。理由如下:

1.劉成禺說:“甲辰先生由日來美,謀開黨之大團結。先生曰:‘自《蘇報》鄒容《革命軍》發生後,中國各省已造成士大夫豪俊革命氣象,但無綱領組織,徒籍籌款,附黨於三合會,不足成中國大事也。’乃謀設同盟會,指揮事業。”[3]則孫中山聚集知識分子組建革命團體的計劃不自比京始。此回憶可以從孫中山在美洲所寫致公堂公啟得到印證:“近者各省讀書士子遊學生徒,目擊滿清政府之腐敗,心傷中華種族之淪亡,莫不大聲疾呼,以排滿革命為救漢種獨一無二之大法門。無如新進誌士,雖滿腔熱血,衝天義憤,而當此風氣甫開,正如大夢初覺,團體不大,實力未宏,言論雖足激發一代之風潮,而實事尚未能舉而措之施行也。”[4]這與其他革命黨人的看法不謀而合。被視為“孫黨”的秦力山鑒於留日學生皆具愛國心,“以學生之力量,則雖有千百滿政府,已不足以當之”,因而主張立黨聯絡,協調指揮,以製造“暢行其誌”[5]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