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二、失之交臂

字體:16+-

1903年的拒俄運動,以《蘇報》高揭排滿大旗為契機,從愛國發展為革命,成為留日學界轉向革命派及接近孫中山的新起點。新年伊始,留日學生的政治熱情就持續高漲。一批激進分子利用各種機會,鼓動帶領同學參加愛國反清活動。舊曆元旦團拜大會拉開鬥爭序幕,馬君武“登壇力數滿人今昔之殘暴,竊位之可惡,誤國之可恨”。在座五六百名同學鼓掌支持。繼而樊錐上台鼓吹“滿漢同種”,“滿堂寂然無和之者”[1]。這是留日學界革命傾向明顯增強的突出表現。

3月,秦毓鎏等人赴大阪參觀博覽會,見日本主辦者將中國福建省物品置於台灣館內,認為“即以福建比台灣也,國恥之大,孰有甚於此者!”[2]呼籲清政府駐日本的各級外交代表出麵交涉。清朝官吏一味敷衍,與充滿近代國家民族和國民主體意識的留學生形成尖銳對立。秦毓鎏等人大失所望,致電東京同學推舉代表前來力爭。日本當局懾於學生群起反對,乃將物品移放四川陳列所。

4月,成城學校召開運動會,留學生以會場上“高懸各國國旗,獨中國龍旗無之”[3],日方且稱“中國已降為各國保護國”[4],不能與獨立國平等升旗,集合校內外中國學生300人演講國恥,相率抵製。在此之前,留學生還曾聯絡大阪、神戶僑商抵製博覽會所設人類館醜化中國風俗,侮辱中國人格;弘文學院中國留學生則發動退學風潮,反對校方新定規則意在斂錢。4月底,日本報載桂撫王之春擬借法兵鎮壓廣西會黨起義,留學生聞之大震,500餘人聚會於錦輝館,通電反對。

留學生會館及各省同鄉會,在吸引同學參加社會活動方麵起了積極作用,激進分子利用這一紐帶,動員組織,能量倍增。有充當清廷耳目的學生密報:“自入學院後,見同學諸友皆有以天下為己任之慨。……時而倡革命之說,時而慕流血之舉,時而讚自由平等之如何文明,時而議團體接派之如何組織,痛罵我國之政府,妄詆當路之公卿。或五日一會議,或三日一會議,或充總會頭,或充鄉會首,設職員,舉幹事。聚會之時,並未參互學業之得失,競持笑罵之空談。有稍持純正之說者,則群起厲辯,抑製不準啟齒。”各省同鄉會機關刊物也不斷發表激烈言論。受其影響,留學生“皆不以課業為亟務,且雲我輩到東,非為學而來,為我國民而來也。若第拘之於學業,則令學成歸國,不過養成奴隸性質,以備受人驅使而已。”[5]拒俄運動正是在這種高漲的政治熱情驅使下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