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三、群相推崇

字體:16+-

同盟會成立前,孫中山在國內進步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國內外學術界有著相歧相悖的看法。一些學者根據朱和中、章炳麟、吳稚暉等人的某些回憶,認為在當時中國知識人的眼中,孫中山是連字也不識幾個的江洋大盜,因而否認其在進步知識界中的地位和影響。對此,須依據史實加以澄清。

孫中山在新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形象,確有一個變化過程。從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到1900年惠州起義,一般說來,包括開通人士在內的士林普遍視之為綠林豪傑式的草莽英雄或反滿複漢的義士。當時在武昌上學的劉成禺聽鈕永建介紹孫中山的活動後說:“此張煌言、朱舜水一流人也。”[1]就連和他當麵交談過的章炳麟也是有褒有貶,認為:“聆其議論,謂不瓜分不足以恢複,可謂卓識。惜其人閃爍不恒,非有實際,蓋不能為張角、王仙芝者也。”[2]當然,對孫中山的態度,因人而異,既取決於接觸了解的程度,也受製於各自的社會背景與關係。汪康年早在1895年就從梁啟超處得知:“孫某非哥中人,度略通西學,憤嫉時變之流。”[3]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後,他借赴日考察報務之機,暗中聯絡中日民間人士同盟救亡,其間與孫中山有所接觸。以後周善培、文廷式等人相繼暗訪孫中山,表明維新誌士將其視為同道盟友。戊戌政變、庚子國亂接踵而至,中國迭遭重創,激進者更對其排滿革命宗旨產生共鳴。章炳麟斷發退出國會,即對孫中山大加讚譽,詡為“廓清華夏,非斯莫屬”[4]。

不過,汪康年等人與孫中山宗旨有異,並不認為孫是拯救中國的適當領袖和革新變政的理想代表。而對國內知識界、特別是青年學子而言,梁啟超仍是首屈一指的精神導師。甚至章炳麟也相信他確有排滿革命真心,以孫、梁並重,認為中國“一線生機,惟此二子可望”[5]。至於後來奉孫中山為旗幟領袖的激進青年,這時對他還缺乏了解。1901年吳稚暉到日本時,友人約他往見孫中山,他以為是綠林豪傑,不願前往。章士釗說:“時海內革命論已風起雲湧,但絕少人將此論聯係於孫先生。吾之所知於先生,較之秦力山所謂海賊孫文,不多幾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