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四、影響與分化

字體:16+-

軍國民教育會雖然不是革命組織,但在辛亥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促進了國內各地拒俄運動的興起發展,使這場愛國運動迅速波及全國,掀起**;它推動了近代知識分子的革命化,促成一批革命小團體的建立,為同盟會的成立準備了骨幹;它把革命火種撒向內地,使反清革命之火迅速蔓延燃燒。不少會員成為重要的革命領導人、宣傳家,在辛亥革命乃至此後的鬥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有些會員歸國後,雖然沒有直接從事武力反清,但在興學、辦報、結會、演講等方麵各盡其能,啟迪民智,開通風氣,以思想啟蒙為革命開辟通道。

東京軍國民教會成立後,留學界和國內各進步報刊爭相報道,各地學生和進步人士聞風響應,除上海外,福建、湖南、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均有議編義勇隊之舉。軍國民教育會不僅派遣運動員歸國聯絡各地學堂熱心誌士,不少會員還公開致書本省父老同胞,鼓動他們支持和參加運動。盡管該會不久就解散了,但影響已經擴展開來,甚至浙江沿海一座小小的黃岩縣城,愛國知識分子也“均有軍國民之目的”,“齊用操衣,當大路而唱軍歌,日日操於大校場。以文弱書生而當兵卒,乃黃岩自有生以來所未見者”[1]。軍國民雄風吹過,廣大愛國知識分子精神煥發,他們競相表示:“當此國家危急之秋,而仍不知有當兵之義者,直可謂無腦筋也。”“不能為完全之軍國民,亦當為普通之軍國民。”[2]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軍國民教育會解散後,革命分子轉而從事反清活動。他們創辦報刊,撰寫宣傳小冊子,傳播排滿革命思想。其中突出的有章士釗、何梅士、陳去病、蘇子穀、柳棄疾等人創辦的《國民日日報》,鼓吹革命,不遺餘力,時人有“《蘇報》第二”之稱,甚至認為“此報勝於《蘇報》”[3]。林獬、林宗素等人主辦的《中國白話報》,以通俗形式向下層群眾宣傳革命。陳去病主編的《二十世紀大舞台》,“以改革惡俗,開通民智,提倡民族主義,喚起國家思想”[4]為宗旨。蔡元培、汪德淵、章士釗、林獬、貝壽同等人主辦的《俄事警聞》和《警鍾日報》,更是風靡一時,隱執國內進步輿論的牛耳。此外,還有辛漢、嚴智崇等人在東京發刊《白話報》,劉成禺受孫中山之聘,任《大同日報》主筆。在其他宣傳品方麵,則有陳天華的《警世鍾》、《猛回頭》,章士釗的《孫逸仙》、《沈藎》,黃興等人的《血淚書》,敖嘉熊的《新山歌》,陳去病的《清秘史》、《陸沉叢書》,蘇子穀譯的《慘世界》等,影響頗大。還編輯出版了大量啟蒙宣傳書籍。上海出版革命書刊最多的東大陸圖書局和國學社,其編輯中章士釗、陳去病、劉季平、柳棄疾、敖嘉熊等原來都是軍國民教育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