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三、犬牙交錯

字體:16+-

周善培函中所謂“某君”,即康有為,唐、汪的門戶之見,與保皇會關係匪淺。

戊戌前,康、梁與汪康年原屬誌同道合,他們共同經營的《時務報》,堪稱開風氣之先。後因汪秉承張之洞旨意壓抑梁啟超言論,並對康有為有所不恭,雙方失和。百日維新期間,康門師徒以布衣沐皇恩,不免“有騰駕雲霧之勢”[1]。草堂係飛揚跋扈,不僅與日本、港澳的革命黨關係趨於緊張,也得罪了湖南、京滬等地的非草堂係維新人士,不少人鼓動汪康年出麵與康有為抗衡。[2]後來擔任正氣會幹事長、中國議會書記的江浙派另一首腦葉瀚,還準備倡興浙學,以抵製“聲氣可席卷天下”的“南海偽學”[3]。康有為借光緒龍威壓製《時務報》,排擠汪康年,激怒汪與之公開論爭,“南北諸報,紛紛評議,皆右汪而左康”[4]。當時日本人這樣評論:

日清交戰後接踵而起者,在民間有廣東的康長素派和上海的《時務報》館派等。這兩派表麵相結托,其實完全不同,如廣東人與江蘇一帶的中國人的差別。特別是康派稍帶宗教味,外麵觀之,有東林黨之嫌。[5]

政變後雙方關係有所緩和,但芥蒂甚深,積怨難消。在正氣會和中國議會中,汪康年雖與唐才常合作,卻不滿唐與康聯係過密,擔心“若其人真歸,則費事之極耳”[6]。雙方因與康有為關係的親疏而儼分兩派,互不協調。為避免辦事掣肘,唐才常隻得另起爐灶。

然而,汪、唐兩派不僅宗旨方略根本一致,對待康有為的態度也是異曲同工。唐才常服從康有為,敬服之外,的確別有隱情。據了解內幕的井上雅二稱:按照自立會的布置,因大多數人不讚同康有為的言行,“隻是要利用他的籌餉”[7],所以不準備讓他出頭任事。這不但與梁啟超前此的主張相符,而且與汪康年等以“安插對山”為“極難對付事”[8]的看法不謀而合。事實上,戊戌政變後,中國隻有少數人真心擁護光緒繼續改革。[9]盡管廢立之爭後,保皇勤王的旗幟下從者如雲,但多屬趁時而動。而且群雄並起,各自逞強,康有為反倒成了多餘人物。如果不是在海外籌款方麵影響猶存,唐才常的政治天平如何擺動,還是一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