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瘟疫
按現在最一般的解釋,瘟疫是指“容易引起廣泛流行的烈性傳染病”[6]。而比較權威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傳統醫學》則解釋為:“具有溫熱病性質的急性傳染病”;“屬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病情危重凶險並具有大流行特征的一類疾病”[7]。以上解釋雖在詳略與準確程度等方麵稍有區別,但在指稱其為急性傳染病上則基本一致。事實上,這也正是本書所說瘟疫的內涵所在。那麽,什麽是傳染病呢?現代醫學[8]一般是這樣定義的:“傳染病是由各種生物性致病原或稱為病原體所引起的一組疾病。這些病原體極大部分為微生物,一部分為寄生蟲。微生物有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有原蟲和蠕蟲。”[9]其中,“根據發病的緩急、病程的長短等情況,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兩類”[10]。根據衛生部197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急性傳染病管理條例》,我國規定管理的急性傳染病分為2類25種,甲類有鼠疫、霍亂及副霍亂和天花三種,乙類包括白喉、麻疹、猩紅熱、痢疾、傷寒及副傷寒、瘧疾、斑疹傷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22種。[11]以上定義表明,寄生蟲病也包括在嚴格意義上的傳染病範圍之內。江南的自然環境十分有利於寄生蟲的生長傳播,事實上,從民國以來的情況看,一些重要的寄生蟲病,比如日本血吸蟲病,曾經在包括江南地區在內的廣大南方地區廣泛肆虐,給當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危害。[12]不過由於像日本血吸蟲病等寄生蟲病基本為慢性傳染病,而且在清代的文獻中很少有明確的記載,故未將它們包括在本書的探討範圍內。
至此,我們完全從現代觀念出發,較為明確地界說了本書瘟疫這一概念的內涵以及急性傳染病所包含的大概範圍。然而,應該指出,清人觀念中“瘟疫”與所謂急性傳染病雖然相關,卻不是完全對應的。而且,對“瘟疫”這一概念本身,時人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根據現代醫史學家的總結,我國古代關於急性傳染病的名稱,一般可以歸納為疫、疫氣、疫癘、時行、天行、時氣、溫疫、溫病、傷寒等。[13]不過就管見所及,古代文獻中關於疫之類的名稱,還遠不止這些,較為常見的還有寒疫[14]、雜疫[15]、時疫[16]、時病[17]、疫病[18]、疫痧[19]等。而且也應指出,這些並不都是在邏輯上外延不相及可以並列的概念。其中疫最基本也最為常用[20],疫氣、疫癘、時行、天行、時氣、時疫、時病等大致是疫的別名,溫疫[21]、寒疫、雜疫和疫痧等則是專指疫中某一類別,而傷寒[22]、溫病乃是通指一切外感疾病的集合名詞,它們有時也包括一些在當時人看來並不傳染而實際上傳染性較低的溫熱病,比如風溫、冬溫等。[23]疫,《說文解字》解釋說:“民皆病也。”司馬光《類篇》七下疒部疫下注引《字林》雲:“病流行也。”[24]而清人往往解釋說:“又名疫者,以其延門合戶,有如徭役之役,眾人均等之謂也。”[25]由此可見,疫之本義關注的乃流行而非傳染[26],所以,林富士認為,疫“其實較近似現代西方醫學所謂‘流行病’(epidemic)”[27]。不過,從現代預防醫學直到20世紀下半葉才將主要針對目標由傳染病轉向未必具有傳染性的流行病這一情況[28]看來,在過去,引起人們注意的流行病基本上應該是傳染病。所以,這種區分於實際的意義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