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修訂版)

二、預防與衛生

字體:16+-

(一)預防

不少醫學或醫史論著談到疾病的預防時,一般都認為遠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已有了明確的“預防為主”的思想。[31]其根據主要是《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一段話: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32]

不過範行準認為:“中國最古方書治未病的伎倆,實際是不符合預防醫學的原則的,因為病已上身,不能說它是能預防病毒之不侵入(原文如此,似多一‘不’字——引者),所以它們所說的上工治未病,僅能說它是提倡早期治療而已。”[33]範氏的這一評論僅僅就上古方書而言,無疑是十分中肯的,不過他可能太過受“人民群眾才是曆史的真正創造者”這一思想的影響之故,對以後的發展完全沒有顧及就開始討論起“為什麽不能在封建時代建立預防醫學”了。[34]其實,雖然“上工治未病”的說法一直經常被後來的醫家和文人引用,但從這些論述中,實在不能說他們沒有真正的預防思想。比如柴紹炳說:“卻疾莫如預防,預防之道要在節勞寡欲,識禁忌也。”[35]而張景燾則表述得更為明確:

古人雲:服藥當在未病之先,宜於夏至前後,每日服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各等分;冬至前後,每日服玉屏風散,炙黃耆、防風、白術各等分。此二方藥隻三味,而扶正氣以固表,不使感受外邪,最為得力。然尤需恪遵月令,禁嗜欲,薄滋味,以培其元,則邪自無從而入,不可徒恃藥力也。若自覺已受微邪,則此二方亦不可服,以五味收斂,白術壅滿,非所宜也。[36]

這一點,其實從範氏自己在別處所引的尤乘的《壽世青編》卷上中的一段話中也不難得到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