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修訂版)

一、驅避疫鬼

字體:16+-

鬼神致疫的觀念在清代江南依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因此,針對鬼神的衛生防疫觀也普遍存在。這集中表現在一些與驅避疫鬼有關的節日風俗中。我們知道,節日的起源最初往往與驅儺避災和娛樂有關,傳統節日巾有相當多的節日與驅避疫鬼的觀念有關,在清代江南主要有春節、上元、立夏、端午、立秋、重陽、除夕以及臘月二十五日的食口數粥等,這些在當時的文獻中多有記載,茲各舉一例:

元旦,吳江舊誌雲:晨起爆竹(相傳以驅疫癘——原注)。[1]

(立春前一日)小兒跨牛背,謂之過春,出痘即稀。[2]

(正月)初三夕,謹藏衣服冠履以避疫氣。[3]

元夕,婦女相率觀燈,必走曆三橋而止,雲可免百病,謂之走三橋。[4]

(四月立夏日)權人輕重以卜一歲之旺邁,並驅疾癘,造赤豆飯以逐疫。[5]

(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堂懸神符及鍾馗像(或於朔日懸之),幾供蜀葵、石榴,戶懸蒲劍、蒜頭,婦女簪艾葉、榴花於髻,食稱錘粽、石首魚以應時節。飲雄黃酒,遍灑室中,雲祛蟲毒,又以餘酒書王宇於小兒額,遍染其手足心……士人采百草製藥,藥市收蝦蟆,刺取其沫為蟾酥丸。龍舟競渡,以朔日始。[6]

(五月)十五日又為府城隍誕辰,接踵而行,(指斂資出會,暄填街市),名曰行香,借以驅除疫癘。[7]

立秋日,或以井水吞赤小豆七粒,謂可免瘧痢之疾。[8]

(九月)九日,登高,謂之避疫。[9]

(十二月)二十五日,以赤豆雜米作粥,大小遍餐,有出外者亦覆貯待之,雖繈褓小兒、貓、犬之屬亦預,名曰 “口數粥”,以辟瘟氣。[10]

(臘月二十四日) 丐者貌灶神,叫跳索錢,謂古者逐疫遺意。[11]

(除夕日)簷間插柏葉、冬青,至暮,封井、畫灰於地,象弓矢,雲以辟邪………炳燭爚薌,燒蒼術、辟瘟丹,老幼聚飲。[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