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修訂版)

二、人口因素

字體:16+-

由於人體對各種疾患基本都能產生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的自然免疫力,在急性傳染病中,有不少能使人獲得持久或終生的免疫力,比如天花、麻疹、傷寒、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一般都可獲得終身免疫力。[4]所以,對大多數傳染病(特別是以人為唯一宿主的傳染病)來說,其病原要在某一地區長期保存下來,必須有一定的人口規模。例如,水痘病毒,要在幾十人以上的人群聚落中才能生存;牛天花病毒可存在於千人以上的聚落;皰疹病毒要求2 000人以上的聚落;囊蟲病隻能存在於20萬人以上的聚落;麻疹病毒需50萬人以上的群體居住條件。研究證明,人類特有的人傳染源疾病如麻疹、天花、霍亂、傷寒等,均必須在人群聚集增加、城市發展的基礎上才會發生;動物疫源性疾病,則與人類聚居地與動物疫源的毗鄰關係呈正相關係。[5]由此可見,瘟疫的發生,是以一定的人口規模為前提的,瘟疫與人口的密切關係不言而喻。其實,從第三章所揭示的瘟疫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東部平原地區這一現象中,已經能比較模糊地看到瘟疫和人口規模的正相關係。這裏先較為確切地看看這種關係,然後再論述人口對瘟疫的具體影響。

(一)清代江南人口與瘟疫的變化

據表3-6,江南在清代順康、雍乾、嘉道和鹹豐以後這四個時期發生的瘟疫數分別是117.6、163.5、140.4和238.1縣次,各個時段平均每年發生的瘟疫數相應為1.45、2.28、2.51和3.84。江南各個時期的人口數,雖然在各府縣誌中有些記載,但原始數據往往錯訛甚多,難以利用,而已有的人口史研究也未能提供經過修訂的江南十府一州各個時期的人口數。趙文林、謝淑君所著的《中國人口史》中有清代江、浙兩省的人口數,考慮到江南地區的人口要占到這兩省人口的將近三分之二,對於反映變化曲線應該影響不大,故采用該書中的數字。不過該書雖然列出了不少年份的人口數,但無法計算出這四個時期的平均人口數,所以,隻好退而求其次,選擇這四個時期中年代和人口數均相對居中的數字作為該時段的人口數,根據這一原則,我們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和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人口數為代表。這樣,四個時期的人口數就分別為19 397 138、637 264 443、66 921 000和35 813 724。[6]為了能在同一圖中觀察這兩個曲線的相關度,對第一組數字各乘以100,而對第二組數字則分別除以100 000,據此,繪製成圖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