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開頭業已指出,判別古今病名間的對應關係,是一件非常冒險的事情,可以肯定,即使是上麵這些相對較為明確的對應關係,其中也可能存在著不小的誤差,除此之外,文獻中另一些疫病,似乎一時還難以做出比較確定的判定,謹錄之以俟高明。
大頭瘟、蝦蟆瘟、撚頸瘟是具有頭麵或頸部腫脹等共同症狀的三種疫病,在清代醫籍中經常可以見到。
大頭瘟,初起憎寒壯熱,頭麵紅腫,咽喉不利;與現代的流行性腮腺炎相類。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於冬春季節,臨床特征是非化膿性腫脹、疼痛,初起發病急驟,發熱畏寒,腫脹範圍以耳垂為中心向四周蔓延,邊緣不清。小兒患者易並發腦膜炎,大人易並發睾丸炎和胰腺炎,一般預後良好。[119]不過在現代一些溫病學著作中,除大頭瘟外,可按流行性腮腺炎辨證論治的還有蝦蟆瘟和痄腮,而且蝦蟆瘟和大頭瘟可指同一種疾病;而痄腮又稱蝦蟆瘟。[120]同時,在醫籍中亦可發現,所謂撚頸瘟,亦即蝦蟆瘟,比如,“撚頸瘟者,喉痹失音,頸大腹脹如蝦蟆者是也。宜荊防敗毒散”[121]。“時疫頸項腫,乃陽明風熱,俗名撚頭瘟,又名蝦蟆瘟”[122]。這幾種病名常常互相借代,比如:“大頭瘟,此症亦時行風毒,疫癘之氣。初春,地氣發泄,多有是證;秋冬,地氣不藏,亦有是證;人身之少陰素虛,不能上濟少陽,亦成是證;其證覺憎寒、發熱、咽痛、喉腫、耳前後腫,俗名蛤蟆瘟。”[123]而且確實與流行性腮腺炎症狀相類,特別是汪文綺在《雜症會心錄》中對腫腮的描述,簡直可以毫無疑義地確定其為流行性腮腺炎,他說:
腫腮一症,是疫病,非傷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風熱也。何以辨之?一人病,眾人亦病,一村病,村村皆病,氣相感召,傳染於人,與風寒迥別,為疫病之最輕者。其症初起惡寒發熱,脈浮數,耳之前後作腫痛,隱隱有紅色。醫家不認症,往往誤作傷寒施治、牙腫混醫。體實者表散亦愈,體虛者不任大表,邪乘虛而內陷,傳入厥陰脈絡,睾丸腫痛,耳後全消。明者或投溫裏,或投補水,數劑可退;昧者或用疏肝,或作疵治,一服神昏。遍閱方書,又無是症,始終莫解,此中機關而傷人性命者多多矣。若世俗所謂大頭瘟,麵腮頤腫如瓜瓤,乃疫病中之最重,豈非為是症之確椐哉?[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