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修訂版)

四、瘧疾

字體:16+-

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蟲媒寄生蟲病,以周期性的寒戰、高熱、大汗、脾腫大、貧血為特征。主要通過蠅蚊傳播。感染人體的瘧原蟲主要有四種:間日瘧原蟲、三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和卵性瘧原蟲。在現代,江南地區較為多見的為間日瘧,其他瘧較少見。[111]瘧疾的名稱很古老,起自《素問》。不過如上文已經指出的,瘧疾在較長時期內並不僅僅指現代醫學中的malaria,還包括一切寒熱交作之類的疾病。自元明以後認識逐漸清晰。在清代的江南,瘧疾無疑是一種常見病,這從清人文集中不時可見的所謂“驅瘧文”不難看出一二,比如,清初的金德嘉在一篇文章中是這樣開頭的:“丁巳之歲冬十月壬申病痞,十有一月甲戌、丙子劇,餘乃焚香危坐,捉筆為文,童子汲宋井水灑以桃茢而驅之。”[112]蘇州的諸人獲則在《祛瘧鬼咒》中雲:“一日瘧堙迦醯迦,二日瘧墜帝藥迦,三日瘧怛墜藥迦,四日瘧者特托迦。不計數,不住口,持一晝夜,瘧鬼遠避疫一由旬。”[113]不少文人還常作詩生動敘述患瘧的痛苦,比如,錢塘金張曾作《盛暑蔗勞病瘧感記二首》,其中一首為:

人生苦樂無不試,

隻有死時未得知;

今日得君爭必死,

想來不異在生時。

(每一熱必力爭必死——原注。)[114]

正是因為瘧疾的多見,所以有些民俗也常常與瘧有關,比如,也在常熟:

風俗四五歲下之孩童,第一次患瘧疾,謂之胎瘧,須由外祖母家遣人來,向家灶上祭祀一番,病始得痊。其祭祀之法,由外家備灶馬二個、香燭阡阮、素盤水果、糕餅等物,遣人持至病家灶間,須一徑走入,不能和人接談,將兩灶馬背與背相接,置諸大鑊蓋上,各種祭品,陳列於前。祀畢,將灶馬與阡阮焚化,攜餅一個,直向外走,亦不得與人接談。 口中但雲:我以後不再來了。既出門,將所攜之餅,擲飼犬。其意若曰:將病傳之於犬也。祀灶所餘之物,亦須立時食盡。蓋謂吃得快,好得快也。[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