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部學術專著,從書名上看,同傳統的史學研究異趣,我們幾乎要將她打入另類,但如果打開書頁翻一翻,就會發現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著作,甚至同我們的身體健康頗有關係,筆者就是為書中所提出的那些問題所吸引,饒有興趣地閱讀的。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社會史研究》(下麵簡稱《瘟疫與社會》)一書,對清朝時期江南地區(含蘇南、浙西、浙東)瘟疫流行的狀況、社會與政府的對策及其與中國近代化道路的關係,做了全麵係統的探討,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見解。
《瘟疫與社會》的作者,將占有的大量資料進行爬梳整理,對江南的疫情做出特征性的說明:在時間上,逐漸呈遞升態勢;空間上,集中在以大城市為中心的人口稠密、社會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瘟疫種類,以霍亂、傷寒、痢疾等腸胃道傳染病為主,嘉慶、道光之際真性霍亂從外國傳入,反映出瘟疫國際化的趨勢;傳播途徑上,水傳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傷害力方麵,瘟疫頻數增多,而殺傷力有所減弱;社會影響方麵,主要體現在心態、風俗信仰上;至於疫病產生的原因,指出天災是必要的誘因,而人口則是影響瘟疫分布最為關鍵的因素。
說到瘟疫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瘟疫與社會》通過分析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和地區社會力量對疫情的防預、控製的作用,認為兩者需要合作與互補,而不是社會力量同政府的對立;同時強調起重要作用的是社會力量,反映出清代江南社會力量、社會組織的強大,社會經濟的發達,體現了江南社會的活力和特質。論及江南防疫能力的進展,作者沒有盲目套用西方理論,而是認為它是以中國的方式發展變化,雖然也受到西方的某種影響,但其主體是江南社會自身孕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