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在所有江南地區的地方誌中,都有“吳俗尚鬼信巫”;“越人好鬼”,“吾俗尚鬼神,好**祀”等之類的記載,充分表明江南地區民眾好鬼尚巫的風尚。鄉民一旦遇到疾病或其他災患,大多會前往廟寺祈求神靈的助佑,或延請巫覡作法驅邪,往往糜費甚巨。比如嘉道時期,著名的溫病學家王士雄曾指出:
吳俗好鬼,自吾鄉以及嘉、湖、蘇、鬆、常、鎮等處,凡家有病人,必先卜而後醫……蔓延不已,習俗相沿。[38]
盡管這些活動每每被眾多的方誌修纂者目為“一愚至此”,並且也屢屢遭官府的禁止,但卻總是屢禁不止,愈演愈烈。對這些現象,我們不能簡單地以迷信、愚昧概括了之,它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必然有著複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原因,這將在後文再予詳細討論。這裏我想指出,雖然這些行為背後可能存在著利益驅動、豐富生活等方麵的因素,但至少信仰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
[1] 見洪煥春、羅侖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該書所謂的長江三角洲與本書所謂的江南相較,多南通、少寧鎮,大致相當。
[2] 參見洪煥春、羅侖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357~358頁。
[3] 參見李伯重的一係列論文:《明清時期江南農民水稻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載《中國農史》,1984(1);《“桑爭稻田”和明清時期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載《中國農史》,1985(1);《明清江南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載《農業考古》,1985(2);《明清種稻農戶生產能力初探》,載《中國農史》,1986(2);《“人耕十畝”與明清江南農民的經營規模》,載《中國農史》,1996(1)。可能正是因此,黃宗智提出了著名的“過密化”理論(參見[美]黃宗智:《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和鄉村發展:1350—1988》,北京,中華書局,1992),不過,根據李伯重的研究,從宋元至明清,勞動生產率是不斷提高的。參見《宋末至明初江南農民經營方式的變化》、《宋末至明初江南農業變化的特點和曆史地位》,載《中國農史》,1998(3)。就此的評論參見[美]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曆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18~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