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修訂版)

六、繁榮而相對普及的文化教育

字體:16+-

江南以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而著稱,明清兩代,江南科舉之盛,更是有口皆碑,這些都毋庸於此贅言。這裏我想稍作說明的是,隱藏在這些令人稱羨的現象背後的,是這裏發達的教育和長期積澱、熏染而成的人文傳統。成功的科舉事業無疑與該地區發達的文化教育相輔相成,這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麵的表現:首先,擁有眾多當時一流的人才搖籃——書院,比如蘇州的紫陽書院,杭州的敷文書院、詁經精舍,無錫的東林書院,南京的金陵書院,紹興的稽山書院,江陰的南菁書院,等等,這些著名的書院延攬眾多著名學者前來任教,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其次,具有密集而相對水平較高的基礎教育網點。這裏士子眾多,私塾遍布各地,設館授徒已成為眾多科舉失意者主要的謀生手段之一。[30]而且江南慈善事業發達,在眾多的慈善機構中,包括不少義塾,特別到嘉道以後,各地的綜合性善堂普遍興起,辦義塾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31]此外,江南的族學也十分發達,且有些族學在為族人服務的同時,還為更廣泛的社會共同體盡自己的義務。[32]再次,江南為全國重要的圖書出版和收藏中心。傑出的文化成就顯然與發達的圖書出版和收藏事業密不可分,至少從明代中期開始,蘇州、杭州、鬆江、南京、常熟、無錫等地,已是江南乃至全國的圖書出版、收藏中心,這些地方出版的圖書,除供本地使用,還大量銷往全國各地。雕書出版已成為當時一宗重要的產業。同時,數量眾多的藏書樓遍布各地,其中不少具有相當的聲譽,如天一閣、汲古閣、鐵琴銅劍樓、嘉業堂,等等。[33]最後,擁有一種普遍向學的人文傳統。眾多的人才在科舉和學術上的成功,必然會對當地社會的風氣產生影響,成為後學的楷模,長期以來的文化積澱,使江南社會普遍有一種向學讀書的風氣,而這種風氣,又進一步促成了科舉和文化的興盛,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比如嘉興,“鄉士大夫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34]。又如德清,“士知向學……科第彬彬,文士輩出”[35]。就是昌化這樣的小縣,亦“窮鄉僻壤,弦誦不絕”[36]。以上這些因素,為江南文化的普及提供了可能,盡管對這種普及不可能估計過高。對普通民眾的受教育程度,一般認為知識是士人的專利而不加注意,但羅斯基的一項研究卻指出,清朝的啟蒙教育是非常便宜的,因此幾乎所有迫切需要這種教育的中國男性居民(甚至貧窮的農業地區的居民)都可以得到它;較快地獲得應付日常需要的書寫能力是可以做到的;到了19世紀後期(如果不是更早一些的話),中國男子中30%~45%、婦女中2%~10%“都會讀書寫字”[37]。盡管羅斯基的估計可能過高,但在清代,特別是在清代的江南,由於文化教育資源的相對普及,以及在實際生活中因商品經濟發展而導致的對簡單的計算和書寫要求的日趨迫切,普通民眾的識字率有較大的提高並達到一定的水準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