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修訂版)

五、溫飽而稍具禦災能力的日常生活

字體:16+-

對於民眾的日常生活,過去的研究較少給予專門的關注,往往以民不聊生、極端貧困之類的籠統說法一言以蔽之。清代江南也不例外,黃宗智正以此為前提提出了“糊口農業”的說法[23],對此,李伯重提出異議,他說:“若是我們不接受過去西方流行的‘清代中國社會經濟停滯’論,我們就必須承認:清代中國(至少是其經濟上最先進的地區如江南)的社會經濟狀況是在不斷改善之中,作為這個經濟進步的結果,人民(特別是其主體——農民)的生活也處於不斷的提高(盡管是緩慢的提高)之中。”[24]王國斌則從江南棉布消費水平的提高這一角度批評黃的說法。[25]近來的一些研究指出,江南社會創造了當時中國“最豐富多樣的物質供應,其平均的日常生活水準,也是全國最高、最富裕的”[26]。方行通過一些個案研究,認為,明末清初江南農民處於“一種溫飽型的消費水平,甚至還是一種較優的溫飽型消費水平”。而且到清末,該地區農民的生活水平還有所提高。[27]何炳棣甚至在一份較早的研究中認為,17世紀和18世紀的中國農民的一般生活狀況要好於同時期的英國、法國、普魯士和日本的農民。[28]根據這些研究,似乎可以說,江南農民的日常生活,在清前中期不僅在國內是最好的,還處於國際領先水平,19世紀以後,雖在國際上的優勢消失,在國內仍領**,且較過去有所提高。不僅如此,清代江南的民生,盡管遠非盡如人意,但除了衣食住行水平相對較優,還擁有比較豐富的娛樂生活,以及一定的抗禦災荒的能力。[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