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見不到阿絲雅。療養院裏的情況很嚴峻。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昨天晚上他們才允許她出院,而今天早晨她並沒有如約來接我。我們原本打算去給她買布料做裙子的。我來這兒才一個星期,就不得不像預料的一樣,見到她的難度越來越大,更別說單獨相見了。——昨天上午,她急匆匆地來了,情緒激動,她那像往常一樣不安的神情更令人感到不安,好像害怕在我的房裏待上一分鍾,害怕麵對我似的。我陪她去了一個委員會的辦公大樓,她受到該委員會的傳喚。我告訴她前一天晚上我得到的消息:賴希有望在一家非常重要的雜誌社得到一個劇評家的新職位。我們走過薩多瓦婭大街。總的來說,我說得很少,她則興奮地大談她在兒童院與孩子們打交道的工作。我第二次聽她講起兒童院的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打破了腦袋的事。真奇怪,我現在才明白這個非常簡單的故事意味著什麽(這件事有可能給阿絲雅造成不良後果,不過醫生認為那個孩子有救)。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她說什麽我幾乎沒聽見,因為我非常專注地看著她。她陳述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們必須被分成小組,因為無論如何都無法同時應對那些最野的——她稱其為最有天分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令普通孩子感到非常充實的東西卻令那些野孩子感到無聊。很顯然,正如她自己所說,阿絲雅在和野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阿絲雅還談到自己的寫作情況:為一份在莫斯科出版的拉脫維亞共產黨報寫三篇文章。這份報紙通過非法途徑到達裏加。對阿絲雅而言,她的文章能被那裏的人們閱讀是非常有用的。那個委員會的大樓位於斯特拉斯諾伊大街和彼得羅夫卡大街交匯處的廣場邊。我邊等邊在彼得羅夫卡大街上來來回回走了半個多小時。她終於出來了,我們去國家銀行,我要換錢。今天早晨,我感覺充滿了力量,得以簡潔而平靜地談論我在莫斯科的逗留以及在此期間的微乎其微的機會。我的話給她留下了印象。她說,那位救治她的醫生曾明確禁止她待在城裏,並要求她去一家森林療養院。可她卻留了下來,因為她害怕森林裏令人悲傷的孤獨,也為了等待我的到來。在一家皮貨商店前,我們停了下來。我們第一次經過彼得羅夫卡大街散步時,阿絲雅也在此停留過。店裏的牆上掛著一件漂亮的皮衣,上麵綴著五彩的珍珠。我們進去問價錢,得知這是通古斯人的手藝(而非阿絲雅所猜想的“愛斯基摩”服裝)。皮衣開價二百五十盧布,阿絲雅想買下它。我說:“假如我買下它,我就得馬上離開。”不過,她讓我允諾日後送她一份能伴其終生的大禮。去國家銀行要從彼得羅夫卡大街穿過一條拱廊街,街上有一家古玩代銷店。櫥窗裏陳列著一個“帝國風格”的櫥櫃,鑲嵌工藝異常精美。繼續走向拱廊街的端頭,隻見人們在木製陳列架旁拆裝著瓷器。我們走回公交車站的路上,度過了非常美妙的幾分鍾。隨後,我去見了卡梅涅娃。下午,我在城裏亂逛。我不能去見阿絲雅,克諾林在她那兒。此人是位重量級的拉脫維亞共產黨人,最高審查委員會的成員。(今天也不能去見阿絲雅;我寫此日記時,賴希單獨在她那兒。)我的下午結束於斯塔列施尼科夫大街的法國咖啡館,麵對著一杯咖啡。——關於這座城市:拜占庭教堂的窗戶似乎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給人一種魔幻的印象,沒有親切感;那些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窗戶從拜占庭風格教堂的尖頂和大廳臨街而開,就像住宅樓的窗戶一樣。東正教的神父住在這裏,就像和尚住在寺廟裏一樣。聖巴西爾大教堂的下層部分倒像是一座華麗的貴族宅邸的底樓。教堂穹頂上的十字架看起來卻像矗立雲霄的巨大的耳環。——奢華就像患病的嘴巴裏的牙垢一樣附著於這座貧窮困苦的城市:N.克拉夫特巧克力店,彼得羅夫卡大街上高檔的時裝店以及毛皮間擺放著的冰冷、醜陋的瓷花瓶。——這兒的乞丐不像南方的那麽富於攻擊性:在南方,衣衫襤褸的叫花子會一個勁兒地糾纏不休,這好歹是殘存的生命力的體現;而這裏的叫花子卻是一幫垂死之人。破爛的鋪蓋卷占據著街角,在那些外國人做生意的區域尤甚,就像露天的“莫斯科大戰地醫院”的床鋪一樣。電車上的乞討有另外的組織形式。有些環線車在線路上停留的時間較長,要飯的就趁機溜上車;或是一個孩子站在車廂的角落裏開始唱歌。然後,孩子撿起戈比。很少看見有人給錢。乞討已經失去了社會良知這一最強大的基礎,比起同情心,社會良知更容易打開錢包。——拱廊街:與其他任何地方不同,這裏的拱廊街有著高低不同的樓層,廊台往往空空****,和教堂裏的一樣。農民和闊太太們穿著大氈靴走來走去。靴子看上去像內衣似的緊貼腿肚,就像緊身胸衣一樣叫人覺得萬般難受。氈靴是雙腳的華麗行頭。還是說說教堂:它們大多似乎無人照管,空****、冷冰冰,就像我在聖巴西爾大教堂裏麵看到的那樣。祭壇上隻剩下零星的火光照向雪地,不過,這火光卻在遍布木頭售貨亭的城裏被完好地保存著。白雪覆蓋的窄巷子很安靜,隻能聽見賣服裝的猶太人在輕聲叫賣。他們的攤位旁是個賣紙的攤子。女販置身於銀色的箱子後麵,遮著身子,露出腦袋,麵前擺放著掛在聖誕樹上的銀絲條和填襯著棉絮的聖誕老人,好似一位蒙著麵紗的東方女子。我發現最美的攤子在阿爾巴茨卡婭-普羅夏基街上。——幾天前,在我房裏和賴希談論新聞業。基希(埃貢·埃爾文·基希)曾向他透露過幾條黃金規則,我還新擬了幾條:①一篇文章必須包含盡可能多的人名;②首句和尾句一定要好,中間則無關緊要;③將由一個名字所喚起的想象作為對這一名字進行真實描述的背景加以利用。我想在此和賴希合作寫一部唯物主義百科全書的綱要,他對此有很棒的主意。七點過後,阿絲雅來了。(不過,賴希跟著一起去了劇院。)上演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執導的《土爾賓一家的日子》。自然主義風格的舞台布景非常出色,表演卻不怎麽差也不怎麽好,布爾加科夫的戲完全是一種鼓動造反的挑釁。尤其是最後一幕,其中,白衛軍“皈依”布爾什維主義,不僅戲劇情節乏味,而且思想觀念虛偽。共產黨反對此劇的上演是有道理的,可以理解。至於這最後一幕是像賴希所猜測的那樣迫於審查而附加上去的還是原本就有,都不影響對這出戲的評價。(這裏的觀眾明顯有別於我在另外兩家劇院所看到的。似乎沒有一個共產黨人在場,哪兒都看不到黑色或藍色的襯衫。)我們的座位不在一起,我隻在演出第一場景的時候與阿絲雅相鄰而坐。隨後,賴希坐到了我旁邊,他覺得翻譯太累了,阿絲雅會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