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是所有大城市中最安靜的,下雪天更是如此。馬路樂團裏的主打樂器——汽車喇叭在這裏隻有為數不多的演奏者。小汽車很少。與其他中心城市相比,這裏的報紙也很少,基本上隻有一份馬路小報和唯一的一張每天下午三點左右麵世的晚報。此地小販的吆喝聲也很輕。大部分的街頭買賣是非法的,因此不想引人注意。小販們很少吆喝著向路人兜售,而是以低沉的聲音——如果算不上是耳語的話——與人交談,不免有些許叫花子般乞求的語氣。隻有一種人能在此地的大街上喧鬧地行走,就是那些背著背囊收買破爛的小販。他們那悲戚的叫喊聲每周一次或數次響徹莫斯科的大街小巷。這些街道有一個獨特之處:俄羅斯的鄉村在其中玩著捉迷藏的遊戲。要是你走進任意一道大門——它們往往由鐵柵欄鎖著,不過,我從未看到過有哪道大門是鎖著的——,你就站在了一個廣闊的居民區的入口,其麵積之廣、規模之大叫人以為這城裏的空間似乎是不要錢的。一個農莊或一處村落就這麽展現在你眼前。地麵高低不平,孩子們坐著雪橇,鏟著雪。堆放木材、器具或煤炭的倉庫填滿了角角落落。四周栽著樹。簡易的木樓梯或額外搭建的屋棚使得那些臨街的、外表顯得十分城市化的房屋的側麵或背麵具有俄羅斯農家宅院的麵貌。由此,街道便增添了一道鄉村風光。——莫斯科處處看上去都不怎麽像這座城市本身,倒是更像郊外。濕軟的土地、木板售貨棚、一批批運輸的原材料、被趕去屠宰的牲畜、破落的小酒館等等,在最為中心的城區都能看得到。這天,當我走在蘇哈列夫斯卡婭大街上時,我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我想去看著名的蘇哈列夫公園。這裏有一百多個售貨亭,就像一次盛大的博覽會的後續。我從離教堂(尼古拉耶夫斯基大教堂)最近的廢鐵收購區走了進去。教堂那一個個藍色的圓頂高高地隆起在市場上空。在這裏,人們就把商品擺放在雪地上。你能發現舊鎖、米尺、手工藝工具、廚房用具、電氣材料等等。這裏也能當場維修東西。我看見有人在湊著火焊接。這裏沒有任何地方可坐,大家都站著,不是在閑談就是在交易。市場一直延伸至蘇哈列夫斯卡婭大街。當我走過那許許多多的鋪位和那些由售貨棚連成的大道時,我明白了,此處的這種市場與博覽會的布局也決定了莫斯科街道的大部分麵貌。街上有鍾表區和服裝區,有電氣材料和機械貿易中心,然後就又是一條條街,街上一家商店也找不到。在這裏的市場上,能發現商品的建築學功能:布塊和布匹成了壁柱和圓柱;鞋子、氈靴被係著鞋帶成排地掛在售貨台上方,成了售貨棚的屋頂;大大的手風琴形成了一堵堵聲牆,有點兒像會唱歌的門農石像。我在此處的玩具攤位區終於找到了我要的銅茶炊,可以用它裝飾聖誕樹。我第一次在莫斯科看到賣聖像的攤位。它們大都按傳統的方法鍍了一層銀,上麵印著和聖母瑪利亞長袍上一樣的褶子。隻有頭和手的部位是彩色的。還能看到放著聖約瑟夫(?)腦袋的小玻璃盒,腦袋上裝飾著亮閃閃的紙花。然後是那些花,一大束一大束的,擺在露天。它們在雪地上熠熠生輝,遠比花布或生肉光彩鮮亮。可是,由於這類商品從屬於紙品和畫像貿易,所以,賣聖像的鋪子必須挨著賣紙品的攤位,結果就遭到了列寧像的夾擊包圍,就像被憲兵逮住的囚犯一樣。這裏也有聖誕玫瑰。它們沒有單獨的確定的攤位,一會兒出現在食品區,一會兒又出現在織製品或餐具攤位中間。然而,它們卻比其他任何東西——生肉也好,花布或閃亮的碗碟也罷——都更有光彩。到了臨近蘇哈列夫斯卡婭大街處,市場就縮小成一條窄道,介於圍牆之間。那裏站著些孩子,他們在賣生活用品,諸如小餐具、手帕和毛巾之類。我看見有兩個孩子站在牆邊唱歌。自從在那不勒斯看到過以來,我在這裏還是第一次碰上賣變魔術道具的人。他的麵前有個小瓶,瓶裏坐著一隻大布猴。真不明白那猴子是怎麽進去的。事實上,隻要把那個人賣的一個小小的布頭動物塞進瓶子,瓶裏的水就會把它泡大。一個那不勒斯人賣的就是類似的花束。我繼續走了一段,穿過了薩多瓦婭大街,將近十二點半便坐車去見巴塞基。他講了很多,有些話頗具教益,不過,他總是不斷地重複,並且說了一些無關痛癢的消息,這隻能說明他渴望獲得認可。話又說回來,這人很熱情,他給我提供了信息,借給我德語雜誌,還給我安排了一位女秘書,這些對我很有幫助。——下午,我沒有急著去阿絲雅那裏。賴希想和她單獨談談,要我五點半再去。最近一段時間,我幾乎無法再對阿絲雅說些什麽。首先是因為她的身體又變得很虛弱。她發著燒。不過,這原本也許更能使她安靜地交談,要不是她身邊除了有個謹慎的賴希外還有個咋咋呼呼的同屋的話。此人是個大嗓門,說起話來眉飛色舞,愛指手畫腳,而且還懂不少德語,這就讓我所剩無幾的精力消耗殆盡。在我倆難得單獨相處的幾分鍾裏,阿絲雅有一次問我是否會再來俄國。我告訴她,要是不學會點俄語就不會再來;其次,這還取決於其他一些因素:錢、我的身體狀況、她的來信。而至於書信的話,她支吾其詞地說——不過我知道,她幾乎一向都是支吾其詞的——,還要取決於她的健康狀況。我走了,之後又送去了她要我買的橙子和哈爾瓦,交給了療養院樓下的護士。晚上,賴希要用我的房間和他的翻譯一起工作。我猶豫不決是否獨自去看塔伊洛夫的《晝與夜》。我去看了《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在阿爾巴特廣場電影院)。不過,好多內容沒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