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莫斯科日記

12月19日

字體:16+-

我記不清上午是怎麽度過的了。我想,我見到了阿絲雅,後來,在我把她送回療養院之後,我打算去特列恰科夫美術館。可是,沒找到。在刺骨的寒冷中,我徘徊在莫斯科河左岸的建築工地、練兵場和教堂之間。我看見紅軍士兵正在操練,孩子們穿梭其間踢著足球。女孩們從一所學校走出來。在我最後乘電車回去的那個車站對麵有一座亮堂堂的紅色教堂,臨街是一道長長的紅色圍牆,還有塔樓和圓頂。這一番到處遊**使我越發疲憊,因為我還提著一個不太便攜的小包裹,裏麵裝著三個彩色紙房子。這可是我在莫斯科河左岸的一條主街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每個三十戈比的大價錢從一家雜貨鋪弄到手的。下午在阿絲雅那裏。我出去給她買蛋糕。我站在門口準備走時,發現賴希的舉止很奇怪,我說“再見”,他沒有回應。我將此歸結為他心情不好。因為,他之前離開了房間幾分鍾,我對阿絲雅說,他去買蛋糕了;而當他回來時,卻令她失望了。幾分鍾後,我買了蛋糕回去時,賴希躺在**。他心髒病犯了。阿絲雅情緒激動。我發覺,在賴希這會兒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阿絲雅的表現就像我以前對待生病的朵拉[1]一樣。她數落著,試圖提供幫助,卻以不明智的、咄咄逼人的方式,好像要使他意識到,他生病是多麽不應該似的。賴希慢慢地恢複了過來。不過,由於這次突發事件,我隻得獨自一人前往邁耶霍爾德劇院了。後來,阿絲雅把賴希送到了我房裏。他睡我的床過夜,我則睡在由阿絲雅鋪好的沙發上。《欽差大臣》一劇盡管比首演時縮短了一個小時,但還是從七點三刻演到了十二點過後。該劇有三部分共十六景(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賴希的許多敘述使我多少對該劇的整體情況有了思想準備,但我還是驚訝於該劇的大肆鋪張,而且在我看來,最顯眼的並非那些富貴的服飾,而是舞台布景。除了極少的例外,一幕幕劇情都在一個斜麵的小小的空間內展開。每換一幕,舞台上就會換上另一種具有“帝國風格”的紅木布景,擺上不同的陳設。由此便形成了許多迷人的風俗畫,這符合該劇的宗旨,即進行非戲劇的、社會學的分析。作為服務於革命戲劇的一部經典之作的改編,該劇在此地被賦予了重大意義。然而,與此同時,這一嚐試又被視為失敗。連黨也發令反對該劇的上演,由《真理報》的戲劇評論員所撰寫的態度溫和的評論也遭到了編輯部的拒絕。劇院裏掌聲寥落,這也許更多是因為官方的口令,而不是由觀眾最初的印象造成。因為,毫無疑問,這出戲令人大飽眼福。隻是,這種情況與此地普遍存在的對待公共言論的謹慎態度有關。假如你問一個不怎麽熟悉的人對於隨便哪出戲或哪部電影的印象,你得到的回答隻是:“據這裏的人們所說,這是怎樣怎樣的”或者“人們大都認為是怎樣怎樣的”。《欽差大臣》一劇的導演原則——將情節場景集中在一個很小的空間之內,使得所有的戲劇元素極度奢侈地聚集在一起,尤其是演員班子。這在一幕堪稱導演之傑作的節慶場景中達到了**。小小的場地上,在紙做的、隻是象征性的壁柱之間,擁擠地聚集了將近十五個人。(賴希談到了線性布局的取消。)總體而言,產生了一種類似圓形大蛋糕結構的效果(一個非常莫斯科化的比喻——隻有這裏的圓形大蛋糕才能說明這一比喻),或者更確切地說,像八音鍾上跳舞的小木偶,而果戈理的文本就是伴舞的音樂。此外,這出戲中有許多真正的音樂。臨近尾聲時出現的一小段誇德裏爾舞曲,想必在每一出市民階級的戲劇中都是動人的音樂,而在一部無產階級的戲劇中,人們並不期待這樣的音樂。後者的形式在如下一幕場景中表現得最為清楚:一道長長的欄杆將舞台一分為二,欄杆前站著欽差大臣,欄杆後是人群;人們關注著欽差大臣的每一個動作並拿他的大衣做著極富表現力的遊戲——一會兒由六隻或八隻手捧著它,一會兒又把它披在倚著欄杆的欽差大臣身上。——睡在硬**,一夜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