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國都南遷。北京易名北平,作為近代第一個市政府雛形的京都市政公所被正式取消。6月26日,國民黨中央任命何其鞏為“北平特別市”首任市長。直至1929年5月告病為止,何其鞏主政北平的近一年期間,拆毀皇牆的提議仍然時有出現[99],但都被市政府有力否決,為剩下不足3公裏的皇牆提供了“喘息之機”。不幸的是,自何其鞏卸任後的第5個月起,北麵皇牆(主要為圖2中的①段)又被拆除了將近1公裏[100],遭受了民國階段的“最後一劫”。剩餘的1.9公裏皇牆能夠留存至今,主要歸功於兩個因素:1.在何其鞏任期內進行的“北平文化遊曆區”建設,為20世紀30年代前期政府開始營造“文化北平”提供了一個好的開始[101];2.民眾對皇城城牆價值認識方麵,發生了重大轉變。
1928年6月之前,京都市政公所雖然財政入不敷出且腐敗盛行,但依靠首都的政治中心地位,尚能維持一定程度的經濟繁榮。降格為地方城市之後,北平的經濟社會狀況轉向蕭條,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顯出“人口日減,商業日衰”的局麵。[102]北平市民與地方人士反響甚為強烈,憑著覺醒的參政議政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積極配合政府一係列“繁榮北平”的規劃活動獻計獻策。[103]從當時的報紙與檔案來看,大多數參與者都著意於北平所擁有的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提出將北平建設為“文化中心”。[104]其中,最有代表性、影響也最大的,為北平市民朱輝向市政府上呈的《建設北平意見書》,提出將北平建設為“國故之中心、學術美術藝術中心、東方文化表現中心、交通運輸中心、陸地實業中心、觀光旅遊中心和國防中心”等7條,其中重要的一條便是“保存、利用舊建築物,維護其藝術美觀性”。[105]朱輝在關於市政建設的38條建議中,對之前市政公所拆毀城垣的做法提出了批評:“即其無保存價值之舊建築,若無預定較善之改設計劃,須嚴厲禁止拆改。試觀軍閥時代,任意拆毀舊紫禁城牆、先農壇圍牆,迄未見有預定計劃之實行,前車可鑒,故拆改無保存價值之舊建築,須以有無較善之預定計劃為條件。”[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