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國北京研究精粹

結論

字體:16+-

中國首都公共空間的變化是驚人的。從1914年到1926年這12年的時間裏,差不多以前全部的禦花園和皇家廟宇都向公眾開放了。一位近代西方作家寫道“以前隻有皇帝和皇後才能優哉遊哉的場所如今變成了普通市民的桃園仙境”[65]。

對於公共領域的研究,本文與其他研究成果在兩方麵有重要的不同。其一,本文研究的是公共領域的地域方麵,即公共空間。通過對北京私有皇家園林及廟宇轉變為公園之進程的研究,我們已經發現帝王領域的收縮和公共領域的發展。其二,我不是將公共領域的擴展歸因於正式國家權威之作用的削弱,而是試圖表明國家和地方精英在北京的公園運動中皆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公共空間成為一個備受政府和地方精英關注和爭奪的領域。一方麵,當地政府機構“京都市政公所”倡議和實施了北京城的中央公園和其他公園工程,並發動了卓有成效的公園宣傳運動以增強公園對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另一方麵,當地商人和銀行家承擔了這些公園財政負擔的大部分,並對公園進行了成功的管理,即使是在軍閥連年混戰的動亂年代也是如此。這樣,政府力量和民間力量的共同作用才使公共空間的變遷成為可能,並為近代北京城市環境的改善做出了貢獻。

20世紀初出現於北京的公園是在西方經驗的感召下誕生的。公園,這個現代的概念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從西方和日本引入中國的。在那之前,中國缺乏類似於西方公共空間那樣的場所。當然,如果我們就準入而言來定義公共空間,那麽傳統的廟會確實給北京人提供了有限的公共空間。但是廟會與公園這兩者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前者是私有而後者是集體擁有(如民國政府)。換句話說,正是這個“公共”運動才把屬於帝國統治者的私人空間轉變成屬於民國政府,或進一步說屬於人民的現代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