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民國政府受到西方市政管理經驗的鼓舞建立了京都市政公所,而它的建立也啟動了一場有力地改善城市物質環境的運動。市政公所的建立和掌權反映出了塑造20世紀早期中國社會更強大的力量。在政治方麵,如芮瑪麗和羅威廉已指出的,太平天國後的重建引發的分權給晚清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人口的增加和商業的發展加速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步伐,然而軟弱的政府所造成的權力真空卻被士紳集團以公共事業的名義而填充。不過,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政府就試圖通過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來重新集權。作為中央政府的臂膀,市政機構有效地控製了以往被士紳和商人壟斷的地方事務,從而逆轉了從19世紀中葉開始的一個由非官僚功能替代勢力漸弱的中央政府控製和管理市政事務的趨勢。
在社會層麵,市政公所吸納了很多進步改革者,包括接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科技官僚和新式軍官的願望。在中國和西方近代學校接受過教育的改革者更多關心的是給人們創造很好的生活福利設施的新都市,而不是保留傳統規劃秩序。與他們的前輩相比,他們似乎更易接受新想法,了解更多的西方技術和城市規劃,並且更多地接觸他們所管轄的人民。創建公共公園成為市政公所最優先考慮的事情之一。1914年,城市官員發起了這項公共運動。隨後的幾年中,市政公所的正式出版物《市政通告》成為為建立公眾空間搖旗呐喊的一個重要論壇。這份兩周一期的刊物發表文章,對紐約、倫敦、巴黎、東京和其他外國城市的公園進行係統的介紹。更為重要的是,《市政通告》還發表社論,致力於促進公眾對北京城建設公園的意識和渴望。其中一篇文章開宗明義地講道:
所以各國通例,每七天要休息一天,為休息的定期。每一城市,大小必有一兩處公園,為休息的定所,以此來活潑精神,操練身體。我們中國人,從前不得這個訣竅,把藏休息遊四個字丟在一邊。……但是通都大邑,沒有個正當的遊玩地處,因而鬧得多數男子,都趨於吃喝嫖賭的道兒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