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連續幾百年的中國封建王朝的首都,是帝國力量在空間和物質上的體現,它在城市規劃裏加強了政治和文化在中國的統治的地位[6]。城市的主要布局在14世紀,即明朝永樂年間,就已成型。在那時,城市被城牆分成幾個粗略的同心圓環繞的地區:紫禁城、皇城、內城和外城。紫禁城是1369至1924年間明清兩朝24位帝王的居住場所,位於北京的中心,是象征意義的宇宙中心。在紫禁城內,巨大而開放的空間為皇帝即天子所享用。當帝王從皇室住宅移出時,作為象征地位開放的空間,就會逐漸消失。皇城,相當於紫禁城的三倍,容納著政府行政機關和清朝的滿族貴族與高級官僚們的住宅。位於皇城之外,主要由享受特權的滿族旗人和漢族官員居住的內城,在地理空間秩序上則列於皇城之下。離皇宮大院越遠,作為地位之象征的公共開放空間也就越少。在外城,中國傳統的四合院院落是唯一的開闊空間,外麵有高牆聳立的公用街道和狹窄的胡同。“這是多麽宏偉的設計!護城河內還有護城河,牆後有牆,院內有院,是一個反映了每一層次的權力和影響的空間秩序,是一個最終包含了上天本身的象征。”[7]
在清朝,北京有許多皇家園林,但它們完全是滿族統治階級所專用的。而1684年建立的特別機構——奉宸苑,則有著管理和維持這些國家財產的權力。紫禁城內有禦花園。在皇城之內則有分別以北海、中海和南海命名的三個大湖蜿蜒流經全城。樓台亭閣和廟宇點綴在湖中的小島上。此外,裝飾華麗的花園經常是高官顯貴們廣宅深院的一部分。例如,乾隆年間的軍機大臣,臭名昭著的和珅的府邸以及同治帝的攝政王恭親王的王府便以其奢侈豪華而著稱。清朝皇室還在北京城外修建了規模更為壯觀的園林,包括1750年在西山建成的清漪園(即頤和園)和1780年在距北京東北大約150英裏的滿洲境內建成的“熱河行宮”,兩處在清朝時期經常被重修和擴大。在北京城郊南苑的狩獵場,也專供皇室使用。這些地區提供了消閑、狩獵和娛樂的空間,但它們隻供皇室和貴族階層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