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禦花園到公園
——20世紀初北京城市空間的變遷[1]
[美]史明正著 謝繼華譯
研究近代中國的史學家們近二十年來已經開始著重研究晚清帝國和民國初期中國社會公共領域的拓展問題。例如,冉玫爍(Mary Rankin)[2]和羅威廉(William Rowe)[3]分別對晚清帝國的浙江和漢口進行了研究,他們指出,以社區為中心的、非官僚的政治精英人物活動是推動中國近代政治變遷的主要動力。戴維·斯特蘭德(David Strand)[4]對民國初期北京的研究更進一步表明了新的組織,如警察、政黨、商會和工會是如何與舊機構,如同業行會、自願消防隊、民防組織、慈善機構、工人秘密會社和精英人物斡旋組織,相平行發展的。總之,這些研究表明,公共領域充分抓住國家不能積極有效地擴展到新興的社會生活領域的機遇而實現了自身的迅速發展[5]。
本文將探討國家社會與公共空間的關係,論述20世紀初期中國首都北京有限的、皇家私有的城市空間向市民的開放,以及成為公共地域的轉變過程。文章研究的是公共領域的地域空間(即公共空間),考察了國家和社會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的作用。本文認為,公共空間的轉變不是起源於地方精英人物的活動,具體地講,文章認為帝製時代中國的政治和社會階層影響了此時代北京空間的概念和組織結構。晚清和民國初期的改革使城市空間有所改變;官方和私人力量的相互作用——市政機構和地方紳士及商人——最終創建了北京城的公園。最後,文章還將討論20世紀初期在中國城市中建立起來的公園對市民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以及現代城市文化的出現所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