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國北京犯罪問題研究

第二節 監獄生活

字體:16+-

一、監獄日常

在大多數對中國的舊式監獄的描述中,監獄是昏暗、肮髒的場所,狹小的牢房中,充滿了混合著各種難以言語的惡臭之味,衣衫襤褸的人犯呆坐在蟲豸橫行的地上,等待著勉強糊口的飯食。對於犯人而言,在這個被稱為是“地獄”的場所,毫無尊嚴。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犯人因饑餓而死者不在少數。在中國漫長的文明演進中,犯人在監獄的惡劣待遇一直沒有得到改善,直到清末的獄政改良,它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新監犯人食衣住等待遇的明顯提高。

(一)食

監獄犯人的飲食是由政府提供的,《大清律例》規定,“凡在禁囚犯,日給倉米一升”[51],但各省的執行情況不同,一般而言清朝的人犯的囚糧約每月用銅錢兩吊五百文,想要吃口飽飯是明顯不可能的。第一監獄建立後,在囚犯的飲食上麵是比較注意的。最早的囚糧選擇了以秈米為主,但在1927年以後由於秈米的售價較高且營養不足,於是改為以小米為主。但是監獄用於購買囚糧的經費有限,購買的小米裏麵摻雜了許多沙粒,犯人食用後患有胃病的人很多,不得已又改為早晚兩餐以窩頭為主。窩頭的原料主要選用玉米麵和黃豆麵摻雜做成,為了節省經費,玉米麵由監獄采購,而所用的黃豆麵由監獄囚犯磨製,具體的做法是用9/10的玉米麵和1/10黃豆麵摻雜而成。犯人的囚糧費雖是定量,但實支囚糧數根據物價的不同和監獄經費的多少有所不同。每年每個犯人一日的囚糧數量有所差異,每日吃飯的次數也有差異,最初為每日兩餐後改為每日三餐。以1932年為例,當時犯人的囚糧經費是每人每日大洋一角一分,每日三餐。[52]每餐分為三等:一等用14兩幹麵蒸熟,重26兩,為監外服役及工場勞力最大的囚犯食用;二等用12兩幹麵蒸熟,重20兩,為工場普通犯人食用;三等用10兩幹麵蒸熟,重15兩,為未役犯人及輕微病犯食用。最初對犯人每日食用囚糧的數量作了限製,之後取消了食用數量上的限製,如犯人沒有吃飽,可以再加直到吃飽為止。[53]在監人犯每日還有一定的蔬菜攝入,蔬菜由監獄人犯種植,佐以油鹽熬成菜湯,每人每天可以喝兩碗新鮮菜湯。蔬菜多為白菜、蘿卜,或者一片鹹菜,每逢星期日還可以加食一頓豆腐。病犯的飲食稍微精致些,為白麵片湯,白米粥或者玉米粥等。第一監獄是北平唯一收監俄犯的監獄,相比其他犯人,俄犯的待遇要更好些,他們每日每人可以食用的飲食有牛肉二兩、牛油一兩、土豆四兩、洋白菜及新鮮菜蔬,放有多種調料,有醬油、蔥、蒜、胡椒麵、白糖等煮成的湯菜,老麵包三個,監獄還提供四兩麵粉煮成的湯或四兩大米煮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