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是一個五方雜處的城市,作為明、清帝國的首都,北平獨有的文化積澱和華北重鎮的地位吸引很多外國人在此定居生活。僑居北平的外國人中以日本人居多,其次是美國人、英國人、俄國人以及德國人。[76]根據中外訂立的條約,外國人隻能住在東交民巷的使館區域內,如果得到警察許可,也可以在東交民巷外居住。在這些僑居北平的外國人中,韓人和俄人給北平的治安造成了嚴重的困擾。
一、韓人
1910年8月,日本通過《日韓合並條約》吞並朝鮮半島,李氏朝鮮滅亡,朝鮮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因1896年朝鮮國王李熙曾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故在華朝鮮人多被稱為韓人或鮮人。在日本吞並韓國後,很多韓人開始移居國外,中國因地理位置的關係,成為韓人首選的移民國家,北平亦成為韓人主要的聚集城市。1937年七七事變前,韓人在中國共有8123人,其中北平的韓國人達到2063人,人數最多。
在北平僑居的韓人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朝鮮獨立黨人,其成員多為愛國分子,其中有部分韓人已入中國國籍,這部分韓人享有與中國國民同等的待遇並受國民政府的保護。第二類為朝鮮共產黨人,國民政府認為這類人“傳播赤化”,令公安局對他們在北平的活動給予嚴厲監視,“勿任陰謀活動”。前兩類韓人僑居北平主要是出於政治目的,且人數較少。第三類為在北平居住的普通韓人。他們僑居中國的目的主要是經濟上的,華北曾被韓人視為移居的理想鄉,他們希望在北平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對於韓人來講,在北平找到一個穩定的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事情。1931年僑居北平的韓人就業狀況為:中國學校講師2名,醫生2名,料理屋經理6名,外國人的姨太太16名。[77]有職業的韓人隻有26名,大部分韓人處於無業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