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國北京的公共衛生

第一節 不衛生的身體

字體:16+-

在近代一次次與西方列強的對抗中,中國人與西方人在身體上存在著直觀可見的差距,被認為是中國一次次落敗的重要原因。身體強弱成為國家強弱的形象比喻:“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國猶身也。合無量數之細胞而成身,未有細胞孱弱,而身能夠獨健者;積百兆生靈而成國,未有病夫遍地,而國能獨強者。”[2]因此,在近代北京,擁有健康身體成為合格的國民和市民的重要標誌,衛生狀況是衡量民眾身體形態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

何為不衛生的身體?衛生知識首先選擇了傳統的身體作為批判對象。隨著近代衛生知識的傳播,西方的身體審美標準日益為國人所接受,近代民眾的身體觀念和形態逐漸與其傳統形象決裂。以致“東亞病夫”這種侮辱中國人的西方話語,在國人“怒其不幸,哀其不爭”的心態下被內化為自省的論述:“考我國立國亞東,數千年來,以‘文質彬彬’為高尚文雅,加之嗜好不良、衛生不講,以致麵黃肌瘦、精神萎靡,外人譏為‘東亞病夫’,良非虐謔,以國人體力衰弱、精神萎靡,近之為召受外侮之根源,遠之則為弱種弱國之總因。”[3]身體弱以致國家弱的邏輯不斷被強調:“吾們中國人向有東亞病夫的詬病,就是因為身體柔弱的緣故!因為身體柔弱,所以缺少奮鬥的精神;惟其沒有奮鬥的精神,所以中國便成了一個弱國。如欲轉弱為強,自非強身不可!”[4]

具體而言,東亞病夫有幾方麵的特征。首先在身體的姿態上,“泰西以姿式端雄,胸挺臂闊為美。中國以姿式文弱,肩削胸平為雅;所以中國人漸漸的演成了病夫的樣子”[5]。在近代仍然不乏這樣的身體,尤以讀書人最為典型,有人用生動幽默的語言進行了如下刻畫:

一說到中國的“讀書人”便可不假思索地在腦子裏活畫出一個模型來:慘白的臉色,萎黃的肌膚,窄狹的肩胛骨,平的胸,鞠的“躬”!一張黃皮裹了一副枯骨,瘦損了的筋肉,和逃走了的血氣,多麽可怕!多麽可醜!不會直立,不會端坐,更不會像模像樣地走路!這樣的一種“人格”,我不是自己丟臉,實在不能不說是太“蹩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