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是一種公共的文化行為,其最終目的在於社會教育和社會融合,通過慶祝活動和集體參與,來建立一套公共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念。[100]民國時期,政府有意識地創造節日,將曆史事件與世界時間結合起來形成新的社會時間,以此增強民眾對新國家的認同感。例如民國的國慶日是官方創造的社會時間,其通過慶典活動的儀式性手段樹立政治權威和實現社會控製,同時國慶日在客觀上又提供了社會各界集中表達各自訴求的時機,民眾亦努力將其非政治化為休息和娛樂的節日。[101]民國期間還出現了許多各種類型定期進行的紀念活動,尤其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紀念周成為當時重要的政治時間,為推行孫中山崇拜而設置的紀念周,反映出南京國民政府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和嫻熟的權力技術運作。[102]衛生知識在宣傳和普及的過程中,也重視對社會時間的創造和利用,組織集體的儀式,最終造就了“節日化”的衛生運動。
近代北京的衛生宣傳活動,起初時間零散,臨時性、針對性較強。如在春季防疫要緊的時候,地方服務團就特設衛生講演會,於晚上開展講演。[103]夏季時衛生尤應注意,為此京師通俗教育研究會繪就衛生圖說,交由各講演所展示講演。[104]萬國保目會鑒於目疾流行而攝製活動電影,極力宣傳保目方法,其副會長盧梭望博士來到北京親自講演,並在平安電影院免費映演電影《保目常識》。[105]
有的衛生宣傳活動未能獨立,隻是作為宣傳教育的內容之一。如在1921年北京八校聯合組織的公共學術講演會中,衛生內容隻是其中之一種。[106]在醫學團體和學校的儀式性活動中衛生知識得到較多宣傳的機會。協和醫院舉行的開幕禮就以衛生活動電影為點綴,而後男女青年會均向該院商借得這些影片,向男女學界擴大宣傳。[107]中華醫學會在開會期間,上午講演,下午展覽。[108]1925年10月26日北京醫學專科大學十四周年紀念日當天舉行遊藝會,將人體標本展覽於各教室任人觀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