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將流行性的傳染病統稱為“疫”。疫病流行與氣候和季節密切相關,因此防疫也與時間緊密聯係。以天花為例,在中國這是從古代至近代都極為常見的一種傳染病。對天花的預防方法,中國在晚明時就發明了人痘術,在清嘉慶年間西方牛痘術傳入中國並很快為國人所接受。[22]在從人痘到牛痘的技術轉換過程中,傳統人痘接種技術的普及程度,和施行接種的慈善組織在全國範圍內形成的網絡,是牛痘術在中國得以順利推行的關鍵因素。[23]雖然牛痘作為外來事物未受到明顯排斥,且在醫界和社會上層對推廣牛痘的呼籲不遺餘力,但牛痘與人痘並行的社會狀況一直持續到民國。[24]
在近代中國,不僅傳統的種痘技術仍在施行,傳統的種痘觀念也繼續存在。傳統的習俗認定種痘的時間在春季方為適宜和有效,這種看法的依據,或有認為種痘在春季易發,且兼及消除百病[25];或有認為嚴寒時不願施種,尤其是兒童,其家人多待到天氣暖和方準種痘[26]。種痘一次終身免疫,亦是傳統時代即有,近代仍然在民間流行的看法。[27]美國社會學家甘博在《北京的社會調查》中就提到這樣的例子,有位婦女在被問及是否出過天花或是否做過預防接種時回答:“我都28歲了,還問我出過天花沒有?出過,我當然出過了!”[28]因此民眾種痘往往隻集中於短時期內,且接種次數較少,造成接種率不高。這些不合於近代衛生的觀念,受到了衛生輿論的批判,並認為這是導致天花經常流行及致死率高的原因之一。
為改變僅在春季種痘的傳統衛生觀念,民間力量和市政機構都進行了切實的工作。報刊充分發揮了輿論的引導作用,對種痘的科學知識進行傳播。如1917年《晨鍾》的《家庭常識》欄目對種痘進行了詳細介紹,指出春秋季為種痘的最佳時節,而當天花流行之際則隨時皆可種痘。[29]1926年《晨報》再登種痘知識,對種痘宜在春秋的原因作了詳細闡述,指出此時僅是因為氣候較為溫和,較夏冬二季易於痊愈而已;預防天花本不應拘於時期,當流行之時不問老幼皆應種痘,且每隔三五年須再接種一次。[30]